close

unnamed 

 今年台北自行車展有個奇特現像,那就是除了老外之外,多了很多亞洲人

往年在航翊攤位上會看到日本人韓國人,但是今年多了一些,包括泰國人

我知道今年在六樓有由11家日本廠商組成的日本區(應該是首度出現的)

 

根據今年外貿單位的統計,前十大買家為大陸、日本、美國、韓國泰國----

而東南亞地區今年買主人數顯著成長,占了總買主人數的百分之十二

台北展的意義當然不可能和台中周相提並論,但是以散客看則別具意義

因為台中周是訂規格,絕大多數的生意可能在那個時間點就已經談定了

 

過去一直有人擔心台北展的重要性會逐年下降,最後可能被上海展取代

但是以今年台北展的情況來看,很多買家依然把台北展當成火力展示場

貿易商依舊從台北展掌握主要趨勢,沒下訂的業者也趁此把握最後機會

 

大陸是個很大的市場,沒有人會忽視這個市場,但兩岸定位意義並不同

事實告訴我們,自行車並不是一個靠著大陸讓利才能夠存活下來的產業

 

多年以來大陸的業者一直不斷模仿甚至抄襲,把台灣廠商當成競爭對像

移往大陸發展的廠商也變成技術移轉的來源,最後讓陸廠實力日益壯大

 

每一次台北展展完,大陸做相同產品的廠商都推出了(非常相似)的產品

你如果用抄襲來質疑時,他會告訴你(剛好我們想的和你想的一模一樣)

雖然對岸在技術層次上不如,但是談到成本絕對比我們有著更大的競爭力

 P1060733

過去,一些大廠都習慣利用兩岸這種矛盾來殺價,造成台灣廠商日益艱困

這也是某些業者最後不得不移轉到對岸或者東南亞生產解決惡性競爭情境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借助低價來搶單而不是擁有終極優勢,終究難逃被取代

 

過去航翊李總喜歡把對岸形容為COPYCAT,而對岸甚至把航翊兩字拿去用

但是,李總私下可能覺得能被抄襲才表示你是強者,台廠應該不怕被模仿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夠保有「競爭優勢」,那麼你將(很難不被對手取代)

 

成本優勢本來就是對岸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如果你要拚這點你就輸定了

很多人並不清楚,類似航翊這樣的碳纖廠沒有(移到對岸)的並不在少數

甚至某些金屬車架的製造商如鈦郁、一心、坤泉、杰銳都仍留在台灣發展

 

我記得有一年我帶BX的人走訪大前輩,他就告訴這家外商要便宜別找他

他說做一些(太簡單)的東西,你會覺得我貴,但做難的你會覺得很值得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他從來不玩價格戰,而你如果要轉單,他也不會留你

 

某家轉單的廠商開發的新車架都快兩年了,始終因為測試不過而無生產

某個展會大前輩遇到老朋友,它問新車架出了嗎?對方說沒有想請他試

結果他只做了二支測試用車架送去,這家廠就回心轉意,馬上把單轉回

 

事實上這家廠所以轉單就是大前輩的對手用更低價錢搶單,所以變了心

但是他們顯然高估了搶單者者的實力,花了兩年的時間依然必須回頭

 

類似大前輩這樣認真於研發而不去用價格搶單的廠商,其實並不在少數

今年車展和航翊陳副總閒聊,他告訴了我好幾項航翊申請專利的新技術

 P1060661

讓我認知道,為什麼我們買日本碳紗但是卻使終能能在碳纖領先的原因

事實上碳纖維技術可以應用甚至突破的地方很多,只是太多人習慣跟風

事實上台灣有多很人也買大陸的白牌車架乃至碳纖輪圈,但是品質呢?

 

航翊李總告訴我,今年他們在接單上有大輻成長,一部分因是對手犯錯

因為大陸做的產品因為品質問題被退了很多,所以(低價一定行得通?)

每個會做碳纖車架的人都搶著要做輪圈,所以殺價的結果最後成為災難

 

現在很多人指名要買的是MIT而不是MIC,所以台廠真的沒有機會嗎?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現在都沒什麼興趣逛展場,其實關鍵就在你內不內行

你如果很清楚哪些真的是優秀的製造商哪些只是追隨著,哪需每家都看

 

這些年來我只知道一件事,優秀的廠商越來越優秀,而且領先幅度拉大

台灣這些代工廠的技術可能在全世界都可擠進前幾大,只差沒有品牌

但是台灣消費者因為資訊不對稱,依然認為國外廠商在技術設計都領先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22000034-2602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