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sE_4008323031  

是車子比較硬還是輪組比較硬?為什麼起步就有一種衝出去的感覺?同樣是二比一,但是和我在465上掛著跑三的感覺非常不同,雖然很多評論文章認為跑三和跑零實質效益差只有百分之十,但是跑三掛在465上起步比較拖,但是新版無名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雖然和小偉談的是輪子,但是問題的本身應該是車子,很多人認為6/4鈦應該比鋼還要硬,它並不清楚就單一管材來看4656/4鈦要強多了,只是因為鋼車有一定的Q度讓你誤以為鈦在材質上的(調性)就是(剛性),事實上調性和剛性根本就是兩碼子事,就管材論管材,6/4鈦在剛性上是比3.25要好,所以6/4鈦並不需要3.25鈦一樣的管徑就可以達到3.25鈦的剛性,但是如果3.25鈦的管徑要粗很多時,3.25鈦一樣還是會完勝6/4,因為差異會是平方比(5的平方是253的平方是9,那是259之比並非53的差異)

 DSC_0319

那天從雲豹徐總手中接手了這部6/4鈦車,配的是MAVIC二級的輪組,拿到手中的感覺是(很輕),當然這是種相對而非絕對之感,因為在重量的感受上似乎和過去第一代大頭管鈦車差不多,騎回家的短暫路程中覺得(比第一代的6/4鈦車「剛性」好了不少),這很符合當初在訪問鈦郁許總時,他所展現對於管材的自信。這樣的感受和遙遠記憶中騎LITESPEED圓管6/4鈦車VORTEX非常類似,不過LITESPEED6/4鈦車整車都是6/4但是雲豹這台後三角依然是是3.25,而雲豹3.25鈦目前的後三角是不對稱設計,和LITESPEED2006VORTEX COMPACT相同,和第一代大頭管鈦採用垂直設計不同

 

在對COMPACT印象仍然強烈的時刻,我選擇將COMPACT上的輪組移植到雲豹的6/4鈦上,目的只在于用6/4鈦來比較6/4鈦。對於舊款6/4鈦我的印象沒有不好,但是也稱不上是很好,我個人的感覺那是台(舒適)的作品,或者說是(太)舒適的作品,以當時的製造價格來看和953相近,但是沒有953的戰力,所以對於尋求價格和戰力的車友,我都推薦大頭管鈦車。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但是從銷售情況來看,喜歡舊款6/4鈦的人真的不多

 

我相信一件事,用變形管或者特殊管型做的6/4鈦,在剛性上「絕對」要比較高,而VORTEX COMPACT更是如此。黃大仙試了新款的6/4鈦車,同樣它之前也試過VORTEX COMPACT,它沒有提這兩款鈦車的直接比較,他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我覺得三比二的無名比二比一的MOPA要好不只一籌,但是之前它的講法是二比一的MOPA縱然沒有勝過無名,但是己經「接近于」那個級數,同樣的二比一為什麼出現了二種不同評價,那就導向一個答案---車架問題導致了不同的結論,也就是VORTEX –COMPACT替二比一加分,但是雲豹6/4鈦卻沒有帶給二比一加分的效果。

IMG_5252

我為6/4鈦換上二比一MOPA,重踩確實沒有VORTEX –COMPACT那種噴出去的感覺,所以小偉對於二比一比掛在6/4鈦上,騎乘感受比465掛跑三要好的解讀應該是---並不是6/4鈦比465剛性來得高,而是二比一的驅動效能確實要比跑三要好很多,所以即便跑三在465加持下表現仍然略遜一籌。

 

車架的調性和戰力永遠是一種比較的結果,如果手中有我那麼多好車,那麼一般的好車到手裡通常也會被(比下去),我的感覺是新款6/4鈦車確實要比過去那部6/4鈦車要好,但是對我這種追求完美的人來說我不會只拿它和舊款來比較,我同樣也會拿它來和我過去騎過的3.25大頭管鈦車來比較,同樣我也會把新舊款大頭管鈦車放在一起比較。

 

我覺得做車不是為了不同而不同,改款的前提是要比之前(更好),但是騎過幾部雲豹鈦車之後,我個人的感覺是,雲豹鈦車「不應該」採用(不對稱設計),因為3.25鈦車的後下叉並沒有做得比較粗,所以採用垂直設計只是保持了它(應該)有的剛性,但是這種剛性並沒有(太硬)的感覺,所以沒有採用不對稱設計讓它變得舒適的必要性。

 IMG_5257

我個人並沒有騎過雲豹新的液壓管3.25鈦車,但是在我騎過的雲豹鈦車中我依然覺得舊款大頭管鈦的CP值應該是最好即戰力最高的設計,這個設計不應該為了求變而改掉,如果消費者要舒適那麼雲豹可以提供(不對稱)這個選項,但是本質上或者官版車架應該維持縱向的設計,如果車架採用這樣設計6/4鈦車給我的評價或者會不一樣

 

我在起步時確實覺得它比不上LITESPEED,我誤以為是我的錯覺,但是反覆驗証之後我覺得,我的感覺是正確的。當然我是一個很挑的人,並不意味著每一個車友一定會有我相同的感受。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