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242  

你在意的是重量還是剛性?重量和剛性之間的平衡點那麼容易打破?

 

在鋼管車當道的時代裡沒有人在意它的重量,那些LUG車會輕到哪裡去?為了讓這些坦克車在戰場上橫衝直撞,所以一大粒人想破了頭在幾何上動手腳,造就了我們今天對于幾何這種「食古不化」的認知,對于公路車不懂的人,儘是拿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在說這說那,事實上這世界總有一些遺憾,你認為你能打破這些遺憾?如果以大前輩之能,以它對于材料分析和抽管研究的功力都做不到時,你認為有哪一個人真的能做得到?那些做到的部分是真的做到還是騙騙人在功能上(殘缺不全)的產品?

 

一直有人認為鋼管車也可以做到和鈦車一樣的1050,如果有這樣的鋼管車(我也不會騎、我也不想騎),因為沒有剛性的車在功能上就是殘缺不全的作品,我幹嘛和自己過不去,大家對于重量真的有研究過對于學理有研究過?但是雲豹可是花了時間請了南部某間大學材料科學的教授做了結構分析,它的重點是(和現有車架相同強度之下,可以在哪些地方做結構偷輕,偷輕的重量可以是多少),它的答案和大前輩講的「相差無幾」

 DSC_0286

當然這個分析(只是理論)並沒有付諸實踐(實現),並不是徐總不想做,而是廠商無意嘗試,你當做這麼一件事一次就可以成功?要做這一件事的成本是多少?大前輩說---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你認為它是說著玩的?我告訴你---他講的全是真的。

 

我的6069重量只有1020,大家可以看看CAAD9-12的重量是多少?這個重量的差異是怎麼來的,我的6069大概可以打掛我騎過的百分之95的碳纖,它可不是什麼沒有剛性的車架,6069何以可以做到輕和剛性兼具,你把它管徑和結構的設計看一遍,就會知道是根據楊式係數的原理做的,但是這台車做成之前的材料分析花了多少時間,為了做成這支車架花了多少管材?所以我為什麼把它當寶一樣珍蔵,好車或者說(神器)(名品)不是那些不懂什麼叫工法什麼叫數據的人做得出來的。

 

一直以來我都強調一件事「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當然這並非什麼學術名詞,也不是真的有這樣的名詞,因為重量和剛性之間的關係是用機器測出來的,比如之前我認識的某家碳纖廠,因為品牌商要求降低重量,于是它們用現用的技術做出一台輕量化的車,然後他用在把車拿去測和之前的強度做對比,發現剛性下降了百分之XX,所以它們拒絕替這家品牌商代工。

 DSC_0294

過去砍羊(CANYON)的車架測試,雜誌常名列前茅,一開始我還在講第一名的不是它阿,後來才發現測試數據第1的車在重量上並非第1,如果還原重量時,它的剛性數據第1(根本就是應該的)。從此我了解到某些一大粒車剛性很好但是「重量很不好」,因此我很清楚一件事,車架廠做(絕對剛性)的車如果沒有在重量上也相對克制,那麼所謂絕對剛性的車只適合小眾。而這些車多半也是一般消費者踩下去力量如石沉大海的車。

 

我一天到晚都會胡思亂想,有陣子大家喜歡針對輪組談扭轉剛性,扭轉剛性的概念很好,如果把扭轉剛性的概念用在車架上不知好不好?如果扭轉剛性的概念用在車架上那麼越薄的管材要怎麼樣才能做到抗扭呢?我的理解是你的變形量越低你的效率相對就越高,但是怎麼樣在變形量小的情況下又能在重量上不相對增加?一樣的管徑如果抽得更薄時是不是強度會相對減弱?如果強度相對減弱是不是抗扭性就一樣變弱,管徑變粗,剛性自然提升,但管徑變粗重量也相對增加,事物永遠呈現的是相對的,我不是學理工的,只喜歡用邏輯去做相對思維,想通了你就清楚,重量和剛性的平衡點(是一種「精密」的計算),在我的理解中這應該可以跑程式,但是依然要反覆的(實際驗証)

 DSC_0141

這所消耗的不單是時間成本、材料成本,背後還存在著一種信念。所以砍羊至少有一件是值得我們佩服的,堅持信念。我相信砍羊的數據資料應該是目前車廠中前幾名完備的。所以它的機會成本或者風險要比從頭來過的廠商要低很多,砍羊做的事就是雲豹請科大教授做的事,我一直認為這是雲豹應該堅持的,並非我想弄一台輕量的鋼管來騎,而是這件事如果做成功對於鈦郁或者雲豹在技術層次提升上應該有非常大的助挹。

 

對我來說堅持鋼管抽薄卻說不出(為什麼要如此),只是一種噱頭,不是厚就有剛性也不是薄就能讓車輕快,所有把這種嚴肅議題用懶人包在處理的,只不過是對于事物本質不夠了解的半調子,因為一般消費者偷懶,所以才會被廠商誤導。所有精密的算計都是一種嚴肅的作為,相對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程式的可能不意味著實際上一定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有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所以我對于某些廠商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一點都不意外。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