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31_hyperon2_3  

任何事情背後都有原理,如果把關鍵因素釐清了,那麼在看問題時就能夠掌握什麼是本質,而不至于被別人的廣告言詞給騙了。

 

對于爬坡這件事,我一向不是能手,看到別人爬得輕鬆寫意,我也曾經請教過車友和教練級的友人,大家傾囊相授,無奈我資質魯鈍,雖然人生中某一段歲月每天早上都要去爬一回烏來,但是自從荒廢和染疾之後,爬坡終究沒有太大進步。

 

我這人一向喜歡把問題弄清楚(正是所謂打破砂鍋問到底再問砂鍋在哪裡),大家可以想見(以我個人的財力)我一定砸了大筆銀兩在輪組和車架上,這些不難猜測都是事實,只要看到我家樓上那麼多1100-1200的輪組,和我曾擁有過LW就知道,我一定是王建煊的信徒「凡事盡心盡力,把結果交給上帝」,所以別人講身體要好是沒有三高,對于爬坡來說我確實也做到了消除「三重」,也就是體重、車重和輪重。所以我的爬坡雖然從來都不怎麼樣,但是要問我(經驗值)那麼我可能也快逼近(登山王)了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

 Bora35-2

啟迪我爬坡觀念的是單車身活當年引進的一系列BICYCLE CLUB,這是日本人所做的研究,大家知道日本人想把問題弄清楚時是什麼精神,所以這系列文章的參考價值就非常高,當年曾經出過爬坡的專章,有教你怎麼騎,但是我覺得裡面讓我至今依然存在記憶的是你在緩坡和陡坡所需要花的力量,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有誤請依然記得的人替我更正)緩坡是平地5倍的力量,而陡坡則是它的平方,也就是25倍,如果你記得這個差異,那麼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體重、車重、輪重這三重對于爬坡是有意義,而且你應該「優先解決」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講得現實一點爬坡是一個力學問題,所以如果這個問題交給學物理(而且理論和經驗具豐)的人來探討會比我更好。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我講爬坡至少要維持在15這個均速(這數字是張壽生當年告訴我的),談到這件事我就會想地火箭和地心引力。

 

所有的衛星為什麼繞著地球轉不會掉下來,因為那個不會往下掉的力量是一個臨界值,這個臨界值會隨著某些情況而改變,如果我們把它想成是物理學上的等式,那麼不同參數必然造成不同結果,這裡我們只要大家記得臨界值這個觀念就好。所以如果我請讀書會裡的蔡連勝來寫一個等式,把這件事情的關係弄清楚,那麼爬坡、爬坡輪、爬坡車只不過是一種文字遊戲。

 ce_rh_front_hub

思考一件事緩坡陡坡和臨界值之間的關係,然後再把這件事和你的體重做連結,那麼你就會發現我為什麼要人換車,因為拖累他的關鍵問題是車還是輪組?在陡坡的影響時是車架問題比較大還是輪組問題比較大? 因為陡坡所需要的動能可是比緩坡要大上非常多,再思考一件事,為什麼我的465都組得不重,為什麼蕭館長要把它的465組在6.8公斤呢?如果從爬坡的觀點來看,只要你把臨界值這個觀念做一些引申,那麼你就會發現如果你找到你能力的臨界值,那麼你就能找到你的最佳狀態,雖然你不是天生的練武奇才,但是你一樣可以和別人一樣爭長短,我沒有說這樣絕對是對的,但是這輩子以來我都一直不斷在做嘗試,我只是把我嘗試後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20747020_10203618943869723_1973005463_o

陡坡需要更多的動能,如果你不能增加動能你就需要改變參數,以相對關係來說要不就是車架要不就是輪組「改哪一個效果最好?大家可以自己去想像」,所以爬坡輪或者爬坡車是不是(應運而生)的產品?這個蔡連勝應該可以給我更好的答案「也請其它讀物理或者有力學相關專長的能人給大家標準答案」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一件事為什麼爬坡輪或者爬坡車有炒作空間?我昨天和倪川楓聊這件事,一百公克如果是乘以25那麼一來一往之間是不是差得非常多?但是這個情況是不是對于那些超過臨界值的情況才會有意義?

 IU6xxgcYET

這就和我當年在北宜試輪儘管我用的是LW,但是我均速掉到某個值之下時,輕的輪組充其量是讓我沒有那麼負累,但是我並沒有因為輕就爬的比較好,LW的驅動效能做得不錯,所以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件事,我是不是應該思考怎麼樣把我的迴轉速拉起來,讓輪組本身能夠達到在相應地形情況下可以突破臨界值的狀態?

 

所以如果有人用46齒的大盤來爬坡是不是會比我用標準盤來幹蠢事會來得恰當!事實上把這些問題弄清楚之後你就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運轉魏SIR喜歡講非線性,這話真的非常有趣,這個世界本來就有無限的可能,重點在于你怎麼樣去解決問題。所以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照著去做,那麼一些日子之後你就會發現(人騎車)才是關鍵。至于別人講的到底是對是錯,你也會有判斷的能力。或者別人講的是對的,只是你的「我執」讓你一直無法開竅

 weirdroubaix52_670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