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市場,想要在台灣經營品牌的「陣亡率」非常高


這當中除了代理商的殺價求售之外,水貨商的介入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覺得台灣市場裡面的產品就像做桶子偷渡的人犯,有時不知道是那來的


 


對於水貨來講,主要的目的就是脫手要快,所以售價上面也就「有賺就好」


但是這對於販售公司貨的店家來說,就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甚至讓人生氣


 


因為消費者會買了水貨,然後拿到車店裡面來裝,你告訴他那是水貨時


他還會問你一句「別人可以賣那麼便宜,為什麼你要賣那麼貴」,嫌你賺太多


 


但是,真的是你賺太多嗎?如果你要求別人的服務,但是又嫌別人的售價時


我心裡面想的是難道別人的KNOW HOW不用錢嗎?難怪有的店會趕客人


 


今天立志國際陳先生北上,車展後已有一段時間未曾蒙面,因此相約吃個中飯


談的話從運轉的花鼓到車界祕辛,不過最有趣的應該是立志對於代理品牌的做法


就我自己的了解,立志做生意的「原則」可能是別家代理沒有的,簡單說就是硬


 


別人的KNOW HOW不用錢?


 


一般來說很多店家講的是「人海戰術」所以對於經銷點就是希望多,快速擴張


而且很多廠商都是把「庫存」做在車店,但是對於這些立志的做法就完全不同


以下是我和立志陳兄的對話


 



問:很多人都認為台灣市場太小車店太多,很難經營,立志在這方面有什麼做法



答:我們對於選擇「優良店家」其實是有一定的堅持和做法,不是以擴張為目的


其實當我們準備要舖點時,多半會透過過去的一些人脈,尋求他們的建議與資訊


 


比如說,我們在北部時,就會有人告訴我們那一家最好不要做,以免價格破壞


其次我們對於在某一個區域也不會放太多的點,以免造成惡性的競爭


 


其次和我們熟識的店家,我們也不會「直接」供貨,而是由當地經銷來處理


我覺得一個好的代理商「應該」要為自己合作的對像著想,並且要建立「制度」


 



問:你們如何看待台灣市場裡面的水貨現像,如何維持「品牌」的形像與價位



答:基本上有利益就一定有人想去鑽,品牌形像的維持,是一個「共同」的責任


大家可能沒有考慮一件事,水貨的混亂有些是平行輸入造成,但品牌商也有責任


 


這樣講好了,過去台灣市場不但有水貨,還有數量更多的不明「白牌」在流竄


很多消費者以為買到白牌是賺到了,而品牌商對於代理的反映也不認真處理


於是那些的白牌就在市場上造成混亂的價格,品牌商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事實上,這不只是價格的問題,也是形像的問題,因為白牌「多數可能是「驗退」


消費者以為是買到了便宜,但事實上是買到了「瑕疵品」,出了問題誰能負責?


 



問:以你們來看,價格混亂的理由是什麼?有什麼做法可以阻止嗎?



答:台灣這個市場真的不大,而店家擴張的速度又有些怪異,基至可說是錯誤


外國人很喜歡視台灣的某些一窩蜂現像叫「蛋塔效應」其實這不無道理


 


過去我們研究台灣市場之後發現,台灣對於行情反應,往往是過度的樂觀


也就是說可能是十年的量,卻被店家用一年的時間做完了,誤以為行情很好


 


為什麼台灣突然之間會出現那麼多的店,我相信那是被買氣所吸引來的


但是一旦那個「假」的買氣消化完畢,而市場上又沒有「存在」需求時會如何


 


你可以想像一件事,那些當時拼命壓庫存的人,這時一定會想辦法把貨出掉


那麼他可以利用的手段是什麼?必然是用殺價來「刺激」買氣,但是結果呢?


 


消費者如果認為有「低價」可以買時,那「觀望」有可能隨時會發生


由於觀望的形成,於是有可能加映「跳樓拍賣」,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對於目前很多品牌商的「不做庫存」表面好像不錯,但做在店家就沒問題?


市場其實就是景氣循環,一個高峰其實會要很多的時間來「消化」市場上的庫存


水貨商當然可以靈巧的手段,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在「夾縫中求生存」


但是從代理商的眼光來看,這不過是竭澤而漁,最後是「做死」每一個品牌


 


在這一點上面,你不能說消費者「沒有」責任,但是要如何給消費者正確認知?


消費者只不過是想買到一些「便宜」的產品,所以品牌商這時的態度就很重要


如果品牌商不挺代理商,永遠只是想「多賣一些」那麼最後「死的還是自己」


 


以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某些稅制問題確實會讓有心人,有「做價的空間」


我們或許可以形容這是一個漏水的洞,需要補起來,一個洞還好,很多洞時呢?


挺經銷其實就是在挺自己


 


過去很多的經銷認為立志的態度太強硬,好像明明是有錢賺都不懂得賺,是嗎?


因為我們的堅持,所以和經銷商之間建立了「信賴」,挺經銷其實就是在挺自己


 


有人認為我們的價格很硬,其實不做「價格破壞」,經銷商才會存在「合理利潤」


當經銷存在「合理利潤」時他才會生存下來,而品牌與經銷之間才能「共存共榮」


 


記者:這真是對市場的真知灼見,也值得認真經營的品牌商思考


陳: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做法,我不能認為這是真知卓見,只能說是我們的看法


這個市場是需要「大家」來維護,在這個市場裡的人每一個其實都是「當事人」


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件事,你不可能在參與之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這就是因果


 


記者:感謝你今天提供這些有用的看法,陳:您客氣了,這只是一偏之見


 


(註)立志國際是美國最大通路商QBP在台灣的合作伙伴,他們也代理美國知名的SALSASURLY品牌,這兩個品牌都是把自行車融入生活的產品


 


文章是知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