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幾位車友在我家聊天,話題除了繞著我的天龍11部之外


很多人有興趣的是你為什麼選這些?那麼下來是什麼?就此打住嗎?


 


對於這些問題,我個人覺得幾部車其實不是重點,而是你還在追逐什麼?


如果你懂得夠多時,勢必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經典並不會太多


所以,你不斷的買進或者賣出,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我記得過去我們採訪華碩童子賢時,他曾經提到電腦的更新速度


我記得在那個486的時代裡,他告訴我們,他並不想把電腦更新


因為就他的眼光來看,那時很多的新產品只不過是「超級486


 


所以,LITESPEED ARCHON的小改款,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


因為,沒有任何的誘因,讓我必須再付出一筆錢來買「幾乎同樣的產品」


 買多不是重點買對才是重點


這些年來,其實我也發現了一件事,要把車做到強壯,對廠商來說並不難


所以如果你的車只有剛性?那是不是能夠算是一台好車呢?你得再想想


 


有人問我,以BMCCERVELO來比較的話,我會喜歡那一家


當然很多人會搶先回答,劉大一定是喜歡西米露的啦,看部落格就知道


好,如果我的答案是西米露的話,那麼「理由」是什麼?有誰可以做答


 


西米露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的廠商,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它懂得如何做車


騎過R3的人應該很清楚,除了反應快速剛性十足之外,這台車也適合騎長途


因為西米露的車能夠做到「剛柔並濟」它知道那裡該補強,而不是「死硬」


 


但是,相對於西米露來說,BMC雖然也注意到了「幾何的重要性」


甚至於為了求勝,而把它的幾何做了某種程度的修改,但是BMC的車太硬了


 


雖然我個人認為BMC的車做得真的很「視覺系」,讓你很想要擁有


但是,我個人認為BMC真的比較注意外觀,但是不太在意身體的感覺


所以,這一次雖然做了某種程度的改款,但是細節上仍然有些不夠留意


 


環繞在車架這個話題上面,其實我個人有一個或許和大家不一樣的想法


雖然市場上「名牌」很多,並不表示車就一定做得好,懂得做車的廠商「很少」


當然如果我不先聲明我所指的是「功能」而非「工藝」趨向,可能會帶來誤解


 


為什麼懂得做車的廠商很少呢?因為這牽涉到很多KNOW HOW


如果你不是做了很多的機械測試,如果你不是懂得做車的眉角


那麼就算你懂得「結構剛性」你懂得「材料強度」依然不知如何運用


 



 車怎麼做是有學問的


如果我不是在兆美公司中和LITESPEED BRAD聊到他們如何看車,那裡是重點


如果我不是和杰銳林總聊到他們如何做測試,它們過去做車時那裡出問題


那麼我絕對相信,把車架圖畫出來就算了事了,也不知如何做怎麼做


 


對碳纖廠來說,碳砂的排比堆疊是有方法的,對於金屬車架來說怎麼焊就是關鍵


光是一個後勾爪是插接是對接,得出來的剛性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更不要談說那根管子的哪裡是厚度多少,而哪根管子的某部分必須抽薄


 


過去,我常聽別人說車架不過就是八根管子之接的結合關係


但是這八根管子的學問,事實上並不只是管子粗細大小而已


除了管子的形狀變化之外,下管要接在哪後下叉怎麼焊結果也不同


 


所以,除了你所了解的「結構剛性」之外,其實有一大堆的細節變化


除了真正做車的人或者測試、研發人員之外,其實多半的了解只是「紙上談兵」


對於多數的消費者而言,你所能看到的就只是結果,最多能做的就只是反推


 


你對於你所感受到的問題,你去找尋的是一個,可能合理的解釋


除了表相之外,你有太多的不清楚,除非你把車架剖了,不然厚度你清楚?


 


對於車廠來說,有了「經驗值」對於如何做好一部車當然會有利了許多


但是利用經驗值所製造出來的產品,其實還是要再做一次測試


所以有了測試數據,並不代表就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


 


所以真的懂得做車的車廠,反而不是把車做到死硬的那種


如果要把車做到硬就好時,那麼反而會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真正懂得把車做好的廠商---並不多」


 


所以即便是你懂得了「幾何的天機之後」你還得有一家會做車的廠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