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92

過去肥油貓寫了一句話叫「反差極大層次分明」讓很多人看不懂

而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騎乘經驗中,我騎到了怎麼騎都騎不快的車

於是在這種A+C的體悟中,我了解到了所謂的車架剛性是怎麼回事

 

SCOTT CR1對碳纖車的發展史來說是一部經典,除了輕,它帶來新的工法

而張壽生在評測中談到「下管振動的感受」,讓人為它的輕薄驚豔

但是,沒有人會認為SCOTT CR1是一部「剛性不足」的產品

而從CR1開始,創造了碳纖車的黃金時代與廋身大作戰

 

剛性從來就是一部好車的基本條件,但是這並不表示剛性就是一切

在車架製作的摸索過程中很多人把剛性和硬放在一起,這是個誤解

剛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決定「動能的損耗率」的某個關鍵條件

 

如果你的每一次踩踏都好像遇上了太極高手,你的出力是石沉大海

那麼你的動能就無法累積,而你的速度也就永遠帶不上來永遠騎不快

如果你聴到某個騎士對於車架的評測是舒適,你就該了解那是不是軟

 

舒適有可能是「材料因素」,但是也有可能是軟的同意詞

這就好像有人提到了Q時,你不一定可以把它和軟畫上等號

Q有可能是材料因素,但是軟卻非常可能是結構是剛性問題

 

剛性和硬並非同義詞P1010781  

 

把舒適和剛性做適度結合,這就是「車架設計」,結果會是剛柔並濟

雞排的垂直振動,曾經是它在車架設計上被拿來當話題的成就

重點就在告訴你,除了騎乘效率之外,它可以讓你騎得很久

你看過有人在車上「座立難安嗎」,當然這裡指涉的不是選手

 

但是這不表示雞排在設計上是獨創的,因為CERVELO在這之前就在做了

只是它用來減震方式並不相同,所以CERVELO R3也是經典,被人抄襲

 

過去有很多人告訴我,車架之所以重就是因為「剛性」這必要之惡

其實我有一罁子的例証可以反駁這種論點,後來只是覺得沒有必要

因為對於做車來說,其實這就是廠與廠之間「高下之分」的關鍵

 

過去在鋼管車時代一台車的重量動輒兩三公斤,你可能習以為常

但是,現在你還有看到那個選手比賽在用LUG的鋼管車呢?

為什麼鋁車同樣的在比賽的歷史上出現的時間並不長呢?

這種回不去了的問題,重量未必是絕對,但一定是因素之一

好車可以建構在剛性基礎上,但是重量卻並不是創造剛性的唯一條信

重量和剛性之間如何能夠達到平衡?這就是一級二級乃至三級廠的差別

 

對於廠商來說「輕量化」其實並不只是生存考驗那麼的簡單而已

對於廠商來說「輕量化」所代表的其實是技術等級上面的差異

很多人並不了解,沒有人會忽視「安全」這個製造上的必要因素

所以沒有一家廠會為了「輕量化」這個問題陷騎乘者於危險中

 

我過去曾經想擁有一部1150公克的鋼管車,但是沒有人敢承諾我

鋼是密度很高的物質,所以要做到絕對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

但是如果你不是在管徑上動手腳,完成之後依然保有高剛性呢?

那是不是表示你擁有了解決問題的技術,遲早會因此而領先呢?

 

重量和剛性可以有平衡點

 

沒有人會要你每一部鋼管都做到這個重量,所以這不過就是個考驗

 

我從來就不是「輕量化」的擁護者,因為我相信「質能不滅」

過去曾經有某種金屬管材號稱可以做到800公克,但出了不少問題

LITESPEED 的吉莎蘿可以做到770公克,但是有人買了就賣掉

 

我覺得某些碳纖廠可以做到600多公克,就和1150的鋼管意義一樣

它要強調的是它擁有的「技術」,但是這個技術必須架構在剛性上

所以對我來說一支車架要價二三十萬還限重時,買的是冤大頭

 

「輕量化」代表的是做車技術的考驗,這不表示它可以犧牲什麼當代價

對於懂得做車的人來說那不是「偷輕」,那表示你擁有著正確做車觀念

早在鋼管車時代我們就知道有「抽管」而且還有幾抽幾抽的名詞

一支實心的管子可以擁有很好的剛性,但是沒有人會拿來做車架

 

一個把剛性、重量和舒適性考慮在一起的車架,才會是我想擁有的車架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