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兩天我的一個車店的朋友倫倫寫了一篇很長的分享文給我


在這之前,鐵馬拜客也對於卜威的量身訂做部分,做了報導


這些就象我之前所說的,FITTING現在是一門顯學,人人琅琅上口


但是這些名詞上面大家都了解的FITTING,要怎麼樣還原到實際操作呢?


 


我的朋友倫倫是這樣說的:


關於FITTING,在台灣一開始被當知識財在賣,(雖然量身器和模擬車也是成本)


賣的利基是在於沒有多少人有這個知識,不知道COMPETITIVE CYCLIST這個網站


知道的,量身不正確,量身數據正確的,不知道數據如何參考及設定以及如何正確的套用在模擬車之上


會設定的,也不一定知道如何藉由改變設定,去讓騎士感受到不同設定的騎乘感差異,或是改善騎士的騎乘問題


 


其實倫倫所點到的就是目前在FITTING實踐過程中正確與否的問題


正如他在文章中所寫的:「所以無奈,基礎的FITTING雖然並不是很了不起的技能,但是卻也被一些打著招牌但是卻粗通皮毛的店家弄得讓消費者以為FITTING無用,然後也讓一些單車店可以繼續的不專業下去,然後一樣賣他們的公路車



老實說,如果看過過去車店如何讓車可以被消費者接受,所使用的一些奧歩


那麼可以說倫倫口中的車店,其實不過就是這些車店的餘緒,做的相同的事


但是,大家可以設想一件事,就算這些車店買了量身車量身器,會用嗎?


 


基本上,國外這些不但有專業課程,而且是必須現場上課的


因為,會量不會量其實沒有那麼難,重點是「解讀數據」與落實


 


也就是說量身本身應該是數據會說話,可以看出你有什麼樣的特別


什麼樣的特別?比如腿特別的高,比如上半身短,比如上半身長腳短


這些「特別」的身材,如果要給他一台車,你要怎麼幫他設定


當然這指的應該是那個我口中的百分之二十的情況


 


也有可能你的測量結果非常的正常,那就簡單多了


當然遇到這種百分之八十的案例,在處理上就比較容易多了


但是你還是必須考慮它的身體情況設定一些比如高低差和座艙設定


 



電腦數據只是參考


一般車友很容易拿網站的資料就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其實做量身訂做的都很清楚,電腦雖然告訴了你一些東西


但是這些參考值,其實是「粗糙的」不是那麼「精準的」


 


因此,如果你拿這個數據就去畫車架圖,往往會失之千里


所以卜威的量身訂做本身雖然有電腦模擬,但是結果應該是看量身車的數據


 


為什麼某些量身訂做車在角度和長度上會出現小數點呢?


其實從某個面向上來看,這不是在談在測量上面的「精準度」嗎


 


過去卜威也曾經根據我的測量數據畫過一張車架圖,但是我沒使用


這並不是說卜威的數據不正確,而是這些都是「安全數據」


 


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台量身訂做車出來,這些數據顯然是不夠的


車架幾何的設定看似容,但是失之豪釐差之千里


 


要做一部好車,其實很多數據要更精準


沒有人會想拿到一部量身訂做車會是一台太過「安全」的車


其實這就是倫倫文章中所談到的改變設定的部分


改變設定才是關鍵


如果說量身本身只是技巧,套用軟體只是粗淺的工夫


那麼所謂專業級測量的「差異性」在哪裡?這可能才是FITTING真正的學問


過去靈一上面的FITTING大戰,其實所謂的「檢驗點」就是爭議的焦點


 


所以這些設定的改變是以什麼做為「基準」?應該就是爭議的來源


也就是量身做得正不正確並不在於那些基本數據的掌握


 


而是你掌握了基本數據之後,你能不能判幾要不要調整,調整多少


什麼樣的調整才能達到所謂重心平衡?讓你覺得騎再久都不會不適


我想這些就是過去我們在什麼樣的車叫好車中所談的


 


其實,當我看到靈一上面談的是什麼時,我很清楚,這個問題還會繼續下去


而什麼是正確的乃至於什麼是錯誤的,依然會成為大家爭論的話題


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人把關鍵之處點破呢?我想---很難


過去,有人告訴我有人想寫一本FITTING方面的書,那時我舉雙手贊成


但是那句話說到現在已經一兩年了,書的影子呢?根本沒看到


為什麼不寫呢?我想倫倫所講的知識財問題,應該就是關鍵


 


就象我過去所寫的,其實百分之八十的人的身材是大至上是標準的


所以即便不是那麼懂FITTING其實都可以混過去,因為消費者不知問題在哪


 


但是你真正懂不懂FITTING的關鍵其實是在那百分之二十被你遇到時


你會不會處理?甚至你如何處理?乃至於你處理之後的情況,消費者的反映


 


如果你真的會處理那剩下的百分之二十,那麼那個百分之八十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我也遇到過別人處理過之後再來找我的例子,所以我知道---沒那麼簡單


 


為什麼一般人容易被騙


嚴格說來,用到「騙」字其實有些太沉重,應該是說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


對於懂的人如倫倫來說當然很容易發現問題,但是如果你才剛開始騎車


那麼你所有的知識都有待「建構」,對於什麼是問題,自然不會清楚


當然,如果你不夠「敏感」不懂得「要求」那麼車店自然不知道你要什麼


 


那天去達文西找柚子,告訴他我的變速線鬆了,請他幫我調整一下


柚子立刻問我: 「這樣的情況有多久了」?我告訴他最近才輪到騎這台


發現有些問題,趁著上班之便就來調一下,他告訴我那個變速大概差了一圈多


這個問題,對於一般不是很注意的車友來說,可能要等真的有問題時才會找車店


 


我有一個好朋友叫維尼,他的體重大概超過一百五十公斤,他也騎公路車


他是我見過對於自行車的敏感度最高的幾個人之一,因為只要有偏擺他一定知道


象這樣的人,車店就很知道要如何來滿足它的要求,而不至於打混


 


其實倫倫兄也不用太介意,因為車店能不能混下去,有一半是消費者自己的問題


如果消費者對於不正確的騎乘不在意,一定要受傷了之後才去找問題


如果車友對於車子有問題也不懂,非要等到變速出了大問題才調整


那麼車店當然容易混下去,而專業的重要性當然也就不容易穾顯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