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誰喊出全碳時代,那麼它對全碳的發展就會比別人更在意
那麼對於南港自行車展這樣一個大拜拜,沒有進行情搜是不可能的
但是消費者只對別人刻意創造的話題注意,它們看的卻是技術突破
所以當別人在為左右張力問題大動干戈時,他們只當它(是個笑話)
如果你還在為這個騙人的魔術心折時我告訴你(關鍵就在於變形量)
當年航翊在做CP006時常會為最後鎖定之後仍然會鬆這個問題不解
這也是全世界的碳纖在做三位一體時為什麼最後都要黏死的原因
鋼絲的變形量是多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麼應該是在14-16這區間
那麼碳纖的變形量是多少呢?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只有(百分之二)吧
現有的張力設備是量什麼用的?適合不同材質間的測量用相同標準?
所以你應該清楚一件事,處理碳纖和處理鋼絲是根本不相同的二種情況
表面上看碳纖的變形量不大,但是碳纖只要變百分之一就是變動了五成
所以你知道MAVIC要把鬆動的問題解決時花了多少時間做了多少測試?
碳纖輻條乃至於碳絲的產品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但是評價如何?
大家應該都知道MAVIC的RAYS吧,騎過的人是怎麼說的? 你看過資料
如果把神壇的資料找一找你會發現這組輪子的評價(根本就是兩極化)
大致的說法應該是爬坡表現不錯,但是平地就沒有那麼完美,還有雜音
事實上那個所謂的雜音應該就是(風切)吧?所以粗不粗不會是問題?
大家都喜歡新的產品,每個人也都想做領先者,但是要看條件成熟沒有
在愛迪生的時代就算它沒有做出電灯別人也會做出來,因為條件成熟了
但是你有沒有問一件事,如果碳纖碳絲技術有突破時,大家不會搶著做
為什麼你知道鋼絲比較重但是它仍然活的好好的,至今仍然沒被取代?
鋼絲為什麼要做成(扁)的?但是碳絲為什麼只能是圓的?兩者差在哪
鋼絲做扁的可以故到細細小小的一根,但是碳絲可以做成這樣的條件?
鋼絲在鎖定時沒有鬆動的問題,但是這並不表示碳絲的結合上也能如此
大象輪有些人騎過,但是擁有的人應該很清楚(那組輪子有什麼問題)
今年車展時航翊的工程人員是把會場繞了一圈,他們也做了大致的評估
事實上他們認為(新的產品)「似乎」並沒有解決之前(存在)的問題
而目前推出的(新產品)表面上看是想解決之前問題卻創造了更多問題
唯一看到一組完成度比較高的產品只有(前輪)?或者只看到了前輪?
也就是說大家都在看(別人怎麼做),或者說別人會怎麼樣解決原有疑問
事實上航翊自己偷偷的展示了一項軍火,(大概是想測大家有沒注意到)
那是一組扁的碳絲,但是已經組裝成前輪(不過前輪花鼓做的有些大)
當然這証明一件事(雖然還沒有測試)但是扁的碳絲航翊已經做出來了
而下面的問題就是航翊要怎麼把結合部分的拉力測試完成並進行路測
事實上我個人在談這項創新時,我個人的要求可能比工程師想的遠一些
就像我之前寫的輪組只有好壞的差別,輕對於騎士來說可以只是個噱頭
用碳絲如果只是改變了重量(但是並沒有扁鋼絲的好)那麼有何意義?
消費者應該不會(只為了碳纖而碳纖),他們等待的是(被廠商說服)
如果碳絲和金屬件的結合部分不能擺脫鬆的疑慮!那麼輕並沒有好處
如果碳絲太粗風切太大,這樣的設計對於平地輪來說並沒有加分效果
如果碳絲輪組只能做為爬坡輪來使用,只証明它的功能是需要改進的
另外碳絲的結構如果會破壞現有框的強度時,你認為能夠好到哪裡去
消費者只(知道)別人「刻意」告訴你的好,但是卻不懂得問題在哪
而想要搶頭香的人也不會讓你知道他自己也是個二楞子卻要裝做是神
碳纖技術並不是現在才出來的。如果問題易解的話別人早搶著先做了
SO,如果你想花大錢當烈士?廠商絕對是歡迎的,但是否後果自負?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