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設計是一種智慧與經驗累積的結果,多數輪組廠只要擁有足夠的經驗值,應該都可以發現(現在的問題)與(未來的問題),Campagnolo採2比1的設計和MAVIC的1比1進入11速之后(似乎)分出了高下。畢竟左右張力值的問題對於只靠偏心框來解決終究有其局限性,雖然使用者未必了解這個層面,但從越來越多輪組廠改採2比1這件事來看,在創新沒有出現之前,要生存必須和現實妥協,成為一種不得不的做為。
在24的2比1被廣泛採用之前,21的2比1是主要的類型,動力側和非動力側鋼絲數相差一倍,可以透過花鼓設計、框體設計和鋼絲粗細得到解決,因此除了體型比較重的騎士,應該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為21的2比1有什麼弱點。
事實上3比2這個產品本身和2比1應該是屬於相同的概念,只是3比2的好處是有20根鋼絲是雙數可以「交叉」的。至於多出來5根似乎沒有什麼用處的鋼絲,其實在平衡左右張力上是有用的。2比1是Campagnolo的專利(我不清楚這個專利是否過期)但是要做3比2自然也會牽涉到專利問題。
有些人來讀書會FITTING對3比2的無名印像深刻(比如江柏民) 所以在剩騎士與只瘋車FB提出為何是2比1而非3比2,而無名為何沒有大量生產。事實上在當年這牽扯到專利問題,如果它是個品牌產品那麼賣太好時會不會被告?這是個問題。在製作3比2時我對花鼓的知識還非常有限,事實上航翊並沒有打算出這組輪子。3比2得以「試作」是航翊輝哥幫的忙,是李總賣我一個面子。
3比2可以說是讀書會第一次嘗試要製作一棵花鼓,雖然3比2花鼓是輝哥首先嘗試製作的,過程中也請久裕製作了花鼓,但是試編時出了問題,鋼絲會彼此打到,因此第一組試作是失敗的。
后來小魏接手了這項工作,也試著用CNC的方式做出了這棵花鼓。那組輪子就是掛在465上的無名。由於試作成功,於是航翊才訂做了一批花鼓。只是3比2製作時並沒有剩騎士與只瘋車這個FB社團,就算有社團(可能)也剛成立,如果把它當一個嘗試可以,把它當一個產品,就可能有問題,所以輪組只接受讀書會成員報名,讀書會是封閉社團成員彼此熟識,在溝通上比較沒有問題。
事實上3比2製作並非無風無浪,由於最終換框,和小魏原本設計時用的框不同,因此還做了某些修改,如果這件事是在社團外,那大概要天下大亂了。所以傳說都是失真的。3比2的製作讓我看清一件事,創作一項產品沒有那麼容易,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才可能把問題減到最少
事實上在無名被做出來之前市場上已經有3比2的產品,那是CORIMA用近乎逆旋轉做法製造的勾頭20根的3比2,數據資料顯示扭轉剛性數據非常非常的高,類似產品PROLITE也做過,只是初版時勾頭鋼絲因為應力問題「會斷」。讀書會要的當然不是抄襲,所以並沒有延用20根而是25根的設計。
只是以現在我對花鼓的認知來看,3比2的好是刻意做出來的。也就是它是一個條件句,而非開放性產品。3比2必須是特殊鑽孔。才能讓趨動角度(最佳化)此外,為了讓鋼絲的扭力最大化,它必須採用高框的方式來製作。才能有效縮短鋼絲長度。所以就算你拿到3比2花鼓,如果你不懂得眉角,那你未必會得到一個驚豔的結果。如果我在這裡不說,很多人會「誤以為」花鼓都是公規,花鼓可以用在任何情況下都一樣屌。------這就是使用花鼓的人和製作花鼓的人之間完全不同的「認知」。
在製作爬坡輪之前我曾經就製作對照組一事向原創者諮詢,原本我是想請它畫一張鑽孔圖,只是它直接了當說這棵花鼓(不能)編低框。它可以收費幫我製作一棵3比2后花鼓,但是我開初25根的條件之后就(沒有下文)
事實上3比2花鼓的製作不無(空間折疊)的概念。鋼絲必須要錯開,幾乎是要用到近5軸的加工機才能製作。所以那是一棵必須要計算的花鼓,所以有人說要「重新設計」這棵花鼓,我並不是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如果要拿掉條件句的型式下把這棵花鼓做到比原來(更好),我相信「沒有那麼簡單」。
再思考一件事,2比1是Campagnolo最先發展出來的,它們有沒有思考過3比2這件事?這我不清楚。如果3比2那麼好?如果很容易做,那Campagnolo為什麼不做呢?
事實上輝哥第一次製作時學到的經驗說明一件事,這不是在花鼓耳上鑽25個孔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下個樣品單請哪家花鼓廠幫你做,你自己來編編看。如果你不懂什麼樣才可以讓花鼓達到最佳化,那樣的3比2有意義嗎?
製作花鼓的經驗讓我了解一件事,享受成果很容易,要製作出完美的作品很困難。這是理論巨人和行動侏儒之間最大的不同。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