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2419d6egy1g201swhge9j212w0px4kw 

三位一體的設計就鋼絲固定方式來說是最好的, 但是決定輪組好壞的元素並非只有一種,輪組是輪圈、花鼓和鋼絲的組合,只是如何整合這三者做到(最佳化)是一項精密的算計,什麼叫精密的算計?對一般車友來講有如天方夜壇,從花鼓設計到鋼絲長短,甚至驅動角度、力臂大小無一不是學問。

 

 在學習怎麼樣判斷一組輪組好壞的過程中,我曾經砸了很多錢在購買產品上,但是從騎乘結果來選擇一組輪組,那是要騎多少組輪子,才能找到我們要的千里馬?過去只要是被多數車友「認定」是好的輪組(都很貴),但是別人認為好對你來說一定就是好嗎?條件不同,結果可能不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學習來講很容易走冤枉路。這是我在嘗試過程中砸錢學到的心得。

 

十多年前台灣有很多不知何處冒起的輪組品牌,它們用公規生產產品,貼上不同LOGO販售,所以我的眼光被侷限在找尋被認為好的花鼓,利用編法來製作產品的方向,這也是手編輪短暫崛起的年代裡,我所累積的逆旋轉輪、邪惡手編輪經驗

 繞了好大一圈最終發現輪組好壞的關鍵在「花鼓」。簡單的一個結論卻是頭破血流的結果。認識一堆業內,讓我比別人有機會多試到一堆輪組,別人的錯誤經驗就是我們智慧的來源,從力臂大小到碳纖變形量,從一比一到二比一,從縱向剛性到側向剛性,最后來到扭轉剛性和驅動效能,從重齒輕踩的驚豔到重齒輕踩的來源,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把我引向正確的方向。

 8636035043_33c54bb1e1_b

如何設計出一棵好花鼓?在台灣這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問題,有這個想法和有這種能力是兩回事。這個問題放在世界市場(也一樣)。我相信少數設計者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多數情況下要做到好就像剝洋蔥,從沒看過那家廠一次到位過,基於生意考量,多數設計者都要留一手。我之所以能對花鼓有比較明確的概念,不能不說是製作221花鼓,毛爹教會了我的結果。要了解這兩棵花鼓,毛爹在自己的BLOG做了不蔵私的解說,不只是業內,對一般消費者也一樣有意義

 

日前寫了LW的文章,朋友和我是那麼說的:劉大,如果你當年把LW留到現在,你會發現那組LW可能濫到不成樣子了。他的意思是當年的轉手其實是個聰明的決定,他的看法LW其實有嚴重的設計瑕疵,這個設計瑕疵,和我之前在部落格中提到輪王不是不可以被擊敗的,其實是相同的。

 

朋友的看法LW的左右張力比差太大是它的根本問題,而它的製作優勢,在張力問題上反而成為它致命的缺陷。因為LW被做出來之后就是(不可調的),所以損毀其實不能算修而是換了一組。

 

他告訴我LW有一邊幾乎是測不到張力的,LW一直是11的設計,這個設計在進入11速時代問題變得更嚴重,所以某一個時期的LW損壞率很高。直到換成偏心框,左右張力調整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和印地安顧SIR談到這件事時,顧SIR的疑問題既然都改成了偏心框,那一定會動到模具,那為什麼LW不換成是21,一勞永逸。我的看法有兩點,一是LW是拉完張力后才截斷碳絲的,所以碳絲長短從來就不是它的問題。此外,就是因為LW的製作方式已經「定型化了」,所以它不可能更改成21,改成21它原有的製作方式可能要大幅調整。用偏心框可以解決的問題自然不要換21,但這樣做真的是對的?

 Lightweight_Eclipse_LTD2

事實上LW問題不是沒有人知道(不然我的朋友不可能說的如此清楚),只是多數消費者並沒有這樣的能力,這組輪組既然貴不可言,以整體輪組的占有率來看,會買的人不多,買得起會去研究它問題的(可能)更少,所以它的問題被談論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由於LW只是輪組廠並非花鼓廠,花鼓只是它的零組件,和我認識的很多輪組廠並沒有(真的很懂)花鼓重要性,問題應該是相同的。我猜測LW原本的側向剛性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用11的設計,這應該就是它的原罪了。思考一下為什麼原本用11製作輪組的大廠最終都走向21的道路,因為動力側壓縮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目前解決11問題的方式就只有偏心框,但是偏心框在45高做到5MM已經是極限了。所以一般偏心都採用低框的配製,毛爹的MOPA是用壓力釡做的,一般吹袋式的也做到那麼偏,輪圈要承受那麼大的扭距,要把框做到有剛性,難度應該是非常高的,如果低框的鋁框都做不到,碳板即便做到重量也會是個問題。

 

一般人可能不太會注意花鼓左右張力問題,因為多數人並不會製作花鼓,也不會研究花鼓,但是做為編輪者一定很清楚編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根源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再完美的製作方式,帶來的都會是-----不怎麼完美的產品。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繞了好大一圈最終發現輪組好壞的關鍵在「花鼓」。簡單的一個結論卻是頭破血流的結果。認識一堆業內,讓我比別人有機會多試到一堆輪組,別人的錯誤經驗就是我們智慧的來源,從力臂大小到碳纖變形量,從一比一到二比一,從縱向剛性到側向剛性,最后來到扭轉剛性和驅動效能,從重齒輕踩的驚豔到重齒輕踩的來源,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把我引向正確的方向。

 

如何設計出一棵好花鼓?在台灣這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問題,有這個想法和有這種能力是兩回事。這個問題放在世界市場(也一樣)。我相信少數設計者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多數情況下要做到好就像剝洋蔥,從沒看過那家廠一次到位過,基於生意考量,多數設計者都要留一手。我之所以能對花鼓有比較明確的概念,不能不說是製作221花鼓,毛爹教會了我的結果。要了解這兩棵花鼓,毛爹在自己的BLOG做了不蔵私的解說,不只是業內,對一般消費者也一樣有意義

 82419d6egy1g201sy106bj212w0pxh5r

日前寫了LW的文章,朋友和我是那麼說的:劉大,如果你當年把LW留到現在,你會發現那組LW可能濫到不成樣子了。他的意思是當年的轉手其實是個聰明的決定,他的看法LW其實有嚴重的設計瑕疵,這個設計瑕疵,和我之前在部落格中提到輪王不是不可以被擊敗的,其實是相同的。

 

朋友的看法LW的左右張力比差太大是它的根本問題,而它的製作優勢,在張力問題上反而成為它致命的缺陷。因為LW被做出來之后就是(不可調的),所以損毀其實不能算修而是換了一組。

 

他告訴我LW有一邊幾乎是測不到張力的,LW一直是11的設計,這個設計在進入11速時代問題變得更嚴重,所以某一個時期的LW損壞率很高。直到換成偏心框,左右張力調整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

 

和印地安顧SIR談到這件事時,顧SIR的疑問題既然都改成了偏心框,那一定會動到模具,那為什麼LW不換成是21,一勞永逸。我的看法有兩點,一是LW是拉完張力后才截斷碳絲的,所以碳絲長短從來就不是它的問題。此外,就是因為LW的製作方式已經「定型化了」,所以它不可能更改成21,改成21它原有的製作方式可能要大幅調整。用偏心框可以解決的問題自然不要換21,但這樣做真的是對的?

 

事實上LW問題不是沒有人知道(不然我的朋友不可能說的如此清楚),只是多數消費者並沒有這樣的能力,這組輪組既然貴不可言,以整體輪組的占有率來看,會買的人不多,買得起會去研究它問題的(可能)更少,所以它的問題被談論的可能性也就不大。

 IMG_2387

由於LW只是輪組廠並非花鼓廠,花鼓只是它的零組件,和我認識的很多輪組廠並沒有(真的很懂)花鼓重要性,問題應該是相同的。我猜測LW原本的側向剛性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用11的設計,這應該就是它的原罪了。思考一下為什麼原本用11製作輪組的大廠最終都走向21的道路,因為動力側壓縮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目前解決11問題的方式就只有偏心框,但是偏心框在45高做到5MM已經是極限了。所以一般偏心都採用低框的配製,毛爹的MOPA是用壓力釡做的,一般吹袋式的也做到那麼偏,輪圈要承受那麼大的扭距,要把框做到有剛性,難度應該是非常高的,如果低框的鋁框都做不到,碳板即便做到重量也會是個問題。

 

一般人可能不太會注意花鼓左右張力問題,因為多數人並不會製作花鼓,也不會研究花鼓,但是做為編輪者一定很清楚編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根源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再完美的製作方式,帶來的都會是-----不怎麼完美的產品。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