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iutuanee/1381377332-1867893092.jpg)
在車展之前鼎X集團旗下的品牌高斯特,對於碳纖車的售價開了第一槍
整車的價格down到了只要19800,究竟這樣的作為能不能吸引消費者
而對於這個「多災多難」的市場,鼎x的介入是不是會引發騷動呢?
記得航翊李總在它的部落格中曾經表示:航翊不會想要做碳纖車架
航翊不想做的理由,其實很多人曾問過我,但多覺得李總「政治正確」
不過鼎X的目標應該是對岸市場,所以對台灣的影響有待觀察
但是,中國大陸比台灣對於「品牌」可能有更嚴重的迷思,所以----
鼎X的選擇是不是一廂情願?這可能是多數的業內會質疑的地方
大陸對品牌的迷失更嚴重
此外,什麼樣的人採取低價策略才會有效?這可能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
在鼎X之前,其實早就有人對市場開了第一槍,但目前看來似乎沒啥用
大家想起來是哪一家廠了嗎?記得之前看過的三萬九千八的價位嗎?
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那麼鼎x其實並非「無師自通」而是師法捷x特
但是,捷x特和高斯特,在市場的天平上,應該很明顯不能等量齊觀
不管是對兩岸市場或者國際市場來說,捷x特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品牌
也就是說以他一年的出車量來看,如果捷x特想要發動什麼樣的戰爭
對於市場來說,絕對會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所以結果也就動見觀瞻
其實早就有業內的碳纖大廠,對於捷x特發動的這次戰爭---不以為然
基本上,它們認為碳纖車架的架位逐漸走向合理化,並不是不可以做的事
但是這一個動作應該是採取「漸進式的」而非如捷x特一樣,大砍價位
捷x特把一般車種價位大幅拉下,但是高階車種似乎也沒有「雞犬昇天」
對市場而言,捷x特並沒有佔到便宜,而它想要達到的目的,似乎也未生效
事實上,在那件事情之後似乎並沒有什麼人因此陣亡,投入者也沒有變少
基本上,在碳纖車架的製造上,捷x特自己旗下的產能,並不是號令天下
相反的以目前的碳纖車架的的製造商而言,可能某些產能還要更大一些
所以那次事件之後,市場的價位並沒有因此就殺到見骨,甚至價位出現回升
而捷x特為什麼沒有能成功?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品質因素嗎?
想來台灣的車友在某種程度上是「刁民」,並不是你餵它什麼他就會吃
而就實質內容而言,這並不是「降價優惠消費者」而是提供另一種產品
所以,消費者並不是聽到是碳纖車架,就完全買單「舉手投降」
所以,對於前車之鑒而言,鼎X這招用在台灣市場是否有效,就有待觀察
但是,對於大陸市場呢?這可能也和捷x特效應一樣,得要等個兩三年再說
所以,對於其它碳纖業者而言,對於那種殺價出貨的產品---沒有興趣
因為殺到見骨並不能讓他們存活下來,要講價錢,現實一些,還得看你量夠不夠
代工大廠沒有必要主動求戰!
對於那些擁有「技術優勢」的廠商,其實它們對於後進的程度每年都在觀察
所以,如果你離它還有一段距離時,他們根本沒有必要發動任何「價格戰爭」
基本上,有能力發動價格戰爭的,應該是市佔率有規模的大廠
而且這樣的廠商還會不斷的進行產能的擴充,來滿足品牌商的需求
或者大家可以看一件事,會降價的人就是會降價,不降價的人降過價了嗎?
這些年來,大家買碳纖車架,有感覺到便宜了嗎?還是某些越買越貴了呢?
對於那些在市場上非常活耀的品牌而言,降價從來就不是它們的第一選項
所以,相對而言,這些「真正」的代工大廠的選擇是「敵不動我不動」
即便是捷X特當年也找上它們詢價,基本上它們也不會「自毀前程」
他們的看法是,這個市場的需求如果在擴增當中,跟著市場走就好了
其實,這些OE大廠的技術優勢,並沒有象想像中那麼容易被取代
所以對它們而言,或許代工的價格遲早有一天會DOWN下來
但是,做為背動者的他們,絕對不會主動去降價,來發動一場戰爭
因為就他們來看,這樣一場戰爭「時點」「對像」才是最後的關鍵
而這些就是他們每年都會出現在台北秀的展場,並且穿梭其間的原因
因為,這裡對他們而言並不是拓展舞台的「市場」,而是一個秀場
借由觀看這個秀場裡其它人的表演,他們可以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或者對他們而言,那些演出越賣力的,才是越不值得看的競爭者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