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周繼續來說明一些跟技術比較有一點關聯的東西,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些人說,這個車架硬、那個輪子軟或是我朋友的輪胎Q之類的形容詞,但是這些都是根據騎乘者所摸過東西裡的經驗而來,但是你怎麼知道這個試乘者有多少經驗?
這時候樣本數不足是否有公信力?我們需要一個標準品當作基準點來評估才是比較準確的
所以我常常喜歡以32孔3交叉的鋁圈標準輪組作為一個比較的基準點,這樣比較起來的數據才會比較有參考價值
"人感覺的到力量與變形量的波動但卻不明確"
一般在騎乘的時候我們最多的感受莫過於腳的回饋以及手與臀部的震動,在一連串的力回饋與震動後我覺得...(感覺部分),一般我們說硬、Q、軟Q、軟分為四個層級
以機器的解讀就是變形量的大小或力作用的大小,但是事實上感覺會騙人的,輪組通常分成徑向、軸向、轉動勁度來探討
通常徑向我們希望是勁度小的(吸震),其他兩項是大比較好,這時候你會覺得腳踩起來很硬、轉向很好控制但是又很舒適
不過如果有兩組輪組都是腳踩起來很硬轉向很好控制,但是有一組是舒適的,通常會被大家說軟,這就很容易造成口耳相傳的羅生門或意見相左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用一些科學的方式去輔助了解
"數據會說話"
通常我們都知道怎麼測一些數值,反正就是施力測量變形量,線彈性範圍大概都可以預測,我這邊不講測試的方法,而是去講怎麼看待數據
上有三條不同顏色的折線,三條各代表著一種輪組,以黑色為基礎是32孔3交叉的標準輪組,綠色是一組輕量化高性能輪組,紅色是一組旅行車輪組
這三種輪組是給不同的情況下使用,綠色輪組通常是比賽型輪組所追求的,在一定的出力範圍內變形量要小,以選手的平均最高輸出功率為基準點再加一些係數去做
而紅色是能承受的能量很大,可能與高性能型的輪組相當
一般來說輪組最致力於折線點的延後,延後除了能量容量變大,另外在一般的高性能輪組所計較的是K值的提升,K值是直線的斜率,最好高性能輪組在非線性的範圍不要太長,因為通常意味著某部分Over Design應該還可以從某部分減重。
"輕腳≠軟"
現在的高性能輪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往高剛性低轉動慣量發展,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比賽的狀況下基本上只要能跟得上主集團或是需要奪牌跟在領先小集團內最後再攻擊
攻擊的時候加速要夠快就是高剛性(不流失動力)以及低轉動慣量(加速快),其實很多車友騎到輕腳的輪子就覺得軟拉之類的...,事實上因為輪子會針對使用狀況做設計,比方說最佳維持速度在20km的輪子你拿去騎西濱以均速30km來帶,這時候你會覺得吃力
因為轉動慣量小的輪子儲存的能量相對較少,所以如果你採取踩一下停一下的策略你可要失望了
因為時速的波動會比一個轉動慣量大的輪子大的多,所以你覺得好像很費力(心中開始想:該不會是輪子軟吧),其實不然
因為你浪費太多的能量在持續的加減速過程中,一般來說這樣算是選錯輪組,除非這比賽終點在山上,終點前需要爬個幾公里,那你最需要做的功課是,躲在集團的好位子裡再來就是練習很平均的劃圓以減少能量的損失。
"結語"
沒有一組輪組是可以應用在各種狀況,全功能輪組基本上在比賽時=全不能輪組
必須視個人的狀況去挑選一個適合的輪組,如果要知道客觀的評論,基本上是看數據,如果沒數據可看,自己弄個功率大盤,測試相同路線看做功的差異如何,希望大家在選用輪組上多一分的了解。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