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040893  這幾天座在車展展場,旁邊座兩個工研院博士,談話盡是高來高去

那些方程式聽不懂可以不論,但是一些聽得懂的部分,則新鮮有趣

相對於一般人講的話,可能大家覺得他們講的還是文言文而非白話文

所以我我聽得懂的方式做了一個口譯,希望有助於大家的理解

 

碳纖板會不會燒,重點在於TG點,而那個關鍵就在膠的問題

有的膠耐高溫可以達到240度,但是成形之後易脆所以不能用

有些膠沒有問題,可以達到相對很高的溫度,但是你買不下手

 

XXX用的膠一斤只要300元,但是那估號稱可以耐高溫的膠要3000

如果你是品牌商你的產品可以賣到很好的價錢,這個(投資)可以

如果你不是品牌商而是代工廠,為了拚價錢,所以,你當然不會做

 

那次我碰到一家號稱擁有NASA材料的廠商,拿了一塊碳布給我試

那是一個號稱太空科技用的散熱材料,上面有一些我看不懂的編號

 

試的人用打火機這邊一點,我拿的地方馬上就感受那端傳來的熱度

我看了很興奮,想要一塊拿回去研究一下,可惜對方完全不可能給

 

我想說買一塊回去研究一下總可以吧,那個價錢,讓我馬上就涼掉

(事後我問了一下這位博士,據說那材料不只是上萬元而已)

 

每家廠都號稱很努力在解決散熱問題,使用的方式也很多種

但是不管你用的是那一種,關鍵應該不在於做不做得到而已

事實上只要你錢「開」下去,懂得的人應該都會說自己做得到

 

但是所謂做到,有些時後只不過是說「爽」的而已,重點在於成本

如果消費者願意「埋單」,製造商有錢可以賺,那當然就(不是問題)

 

重點就在於消費者根本不知道這些,所以天下的板子都是一樣的?

消費者有些時後不能怪製造商,因為沒有人會做賠錢的生意不是嗎

 

解決散熱的問題方法當不只一種,花錢解決當然是最容易的一種

但是在沒有辦法提升製造成本的考量下,當然就要用其它方法解決

所以各家碳纖廠的研發和製程就成為另一個壓低成本的關鍵所在

 

玄武岩或者什麼瓷邊其實只是比較容易讓消費者接受的(名詞)

這就和那個高爾夫球洞的(傳說)很容易讓消費者接受或相信是一樣的

 

但是會不會燒還比較「具體」一些,使用記錄總還可以算是個認証

但是流體力學或者所謂的「風洞測試」數據解讀就可以當學問來看

 

講得現實一些做OE或者做品牌,能夠擁有的(資源)是不一樣的

不過做為品牌商未必會善用(價格)優勢,製造出更好品質的產品

但是做為OE廠商卻往往在先天上就喪失了某種可以掌握到的資源

 

這或者是一種吊詭,但是你不能不說有時真的就是(成本)的考量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