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220  

這個世界永遠存在資訊不對稱,合理的推測是廠商做了那麼多年的車,所以應該比你懂車,因此廠商說什麼,絕大多數的消費者應該是磕頭如搗蒜,這樣的假設前提是(廠商要真的懂),也就是這麼做的廠商「必須是」原創者,對于所有的問題都已經(深入了解),對于那些(抄襲)的人而言,他們是看別人做什麼就根著做什麼,只要那不是專利,那它也不需要搶第一,因為那個第一或者根本也就沒什麼(就抄襲者而言)。

 

但是消費者搞的懂這些嗎?他清楚誰是原創誰是抄襲嗎?絕大多數情況下,現代人日理萬機,哪有什麼時間弄清楚這些小事情,所以對于原創者的條件和抄襲者的條件是否相同,當然他也不會了解,事實上在車界這樣的現像是層出不窮,所以當然也不會有人清楚要問廠商的設計(為什麼)?或者理由呢?當然相同的設計用在不同的車架上也就出現了不能「一體適用」的情況

 

後下叉的不對稱設計出來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的LITESPEED VORTEX COMPACT就是這樣的設計,而COMPACT2006-2007年的產品,就我所知這項設計並非LITESPEED的原創,所以它也是抄別人的用法,既然是抄所以被抄的對像的時間應該要更早才是。但是COMPACT這樣抄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COMPACT是我騎過剛性最好的6/4鈦車,所以這樣做完全沒有私豪缺點

 IMG_5257

我對于對不對稱這個做法是從功能論來看的,所以我的解讀或者和一般有一些不一樣,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對不對稱應該看有有沒有需要),對于車架設計來說車架管材造型的變化事實上「都有意義」,所以除非你真的懂它的意義,不然你去抄只不過是東施笑顰。不但沒有發揮車架設計功能,反而破壞了車架設計的功能,思考一件事,是不是所有的不對稱設計用在車架上都讓人滿意?如果答案是---不是,那麼就告訴你,這樣做是有條件的。

 

事實上對于後下叉的設計有著幾種不同的型式,當然在純圓管的鋼管車時代大概沒有人刻意會談這種做法,到了變形管出現時,這種造型才有可能出現,普遍我們看到的是上下垂直形狀的設計(F10C50和絕大多數碳纖車都是這樣設計)再來就是全部橫向的設計(比如CANNONDALEEVOCAAD10)另外就是這篇文章所講的一直一橫的不對稱設計

 IMG_5252

事實上如果我們拿CANNONDALECAAD10和超六EVO來比較最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騎CAAD10只要你不是超重,你可能覺得剛性剛剛好(有些人覺得CAAD9稍嫌硬了一些),但是如果你騎的是超六EVO相同的設計就會被認為是軟。所以我認為這種轉橫向的設計是專為修改CAAD9剛性太強所設,拿來用在剛性遠不如的車上就是一個明顯的錯誤

 

改橫向的目的是什麼?改橫向就像R3後下叉打扁增加舒適性一樣。所以它是藉由管材形狀的設計來產生不同的作用或者說功能,而這種設計在不影響剛性的情況下會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但是用在剛性不足的車時,那就絕不是好主意。

 

所以思考一件事,現在大廠碳纖車架下管普遍粗的像棒球棒,后下叉做得又高又硬的情況下,不對稱設計顯然在不擔心剛性不足的情況下會增加一些舒適,所以用在現在普遍都很硬的碳纖車上會被嫌嗎?不會。但是比如雲豹的6/4鈦或者大頭頭管鈦要採不對稱設計就需要考量了。因為6/4鈦並非剛性破表的車,大頭管鈦過去也沒有聽過太硬的情形,如果真的要做,用在953上或者會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設計一定有意義,但是是不是對的設計絕對是考量的結果。在車架騎乘上縱向剛性是首要的,也就是車架一定要先考慮剛性,有了剛性才來看舒適性的問題。不對稱設計從理論看似乎是一個剛柔並濟的好選擇,但是如果你不懂得條件是不是一體適用時,你就會做出根本沒有必要的改變。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