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74  

台灣不是沒有人懂花鼓,而是要做一棵特別的花鼓沒有那麼的容易

 

那天有人傳了一張花鼓設計的訊息給我,那是國外的設計,目的在於集資

那棵花鼓是這樣設計的,動力側花鼓耳大得異乎尋常,兩側對比非常明顯

我朋友問我(看不看得懂這個設計)?問我有沒有新義,是不是種創新?

 

我告訴他這個設計的重點不在於花鼓耳大小的對比,也不是為了驅動效能

(一般人可能很直接的就想成是花鼓耳越大,驅動效能可能會越好)

 

這個設計應該還有另外的考量,比如說他必須搭配(花鼓耳之間的距離)

借助於輪框接點夾角的轉變來改變動力側和非動立側之間(張力值)

 

你可以說募資的老外,基本上對於花鼓設計有一定程度理解,但還有疑問

老實說這樣的構想我並不是第一次聽過,不然我不會對它在想什麼很清楚

事實上這個構想並不具備原創性,因為過去運轉魏大早就提到過進個構想

 

這個花鼓耳要做多大?應該是要配合非動力側和框,做某種程度的計算

但是很顯然的一件事,花鼓耳本身一定會很大,所以這棵花鼓輕不了?

你可能會說花鼓耳本身和本體之間可以做鏤空的設計(這個想法沒錯)

 IMG_9859

但是設計者本身可能會考量兩件事,這個花鼓耳不能太薄(考量剛性)

鋼絲是做直拉還是做勾頭?不同的想法可能會影響花鼓耳本身的厚度

花鼓耳本身越大厚度越薄時,那麼你會不會擔心花鼓耳被拉時變形?

 

當然,我的顧慮有可能是多餘的,設計者既然懂,應該都會考量到才是

這樣想當然也沒錯,事實上東西沒出來之前,一切看法都不能夠做準

 

事實上我個人覺得這組輪子要做得完美,要考慮的算計可能不在少數

包括它的板高是多少,如果要達到最佳化,應該設計者也有一定堅持

花鼓耳大板高高,所以鋼絲會比較短,但驅動效能上依然還是要考量

 

運轉魏大喜歡講「魔鬼都在細節裡」,它所指的細節其實是指考量的點

花鼓或者輪組都是一個(力學結構)並不是三種不同元素隨便搭起來的

所以隨便買了某家的框,某家的花鼓,某家的鋼絲就能得到完美輪組?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用不便宜的代價和南部某位名家購進了一組手編輪

但騎完之後,或者說比較後,他的感覺是(怎會這樣)一整個失望

所以他以後買輪子就決定,一定要騎過,確定了效能之後他才願意買

因為它覺得相信名家或名氣,都只是一種傻瓜行為(不只是錢的問題)

 

其實讓我訝異的不是它會相信名家或者名氣,而是他怎會認定那樣就能好

他本身是學機械的而且做的是機器設備,他自己應該很清楚力學的結構

(對一般人來說要弄懂輪組好不好,確實是要花時間把某些觀念弄清楚)

 

過去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談絕對剛性與相對剛性,被某人批評為(無知)

我個人的看法是它並不清楚我講的是啥,應該只看到了(片面)就攻擊

神壇上只要有分享文就會引發爭論,但是你懂那些爭論真的有意義嗎?

 

為什麼別人認為很好的輪組你會認為不好,是你錯了還是你們都沒錯?

輪組的好壞確實可以從(設計)上來談,但是卻會(因人)而有差異!

 

有人認為二比一的輪組很好,甚至有編輪高手編了一組自己騎乘長途用

但是雖然它用的是高框,一趟台北到台中的行程下來,得意之作卻偏擺

二比一有錯嗎?還是它自己不了解自己過胖的體重,就算是高框也沒用

 P1010811

如果你不懂二比一的設計有(體重)上的「限制」,好與不好評斷就失準

設計講的不只是張力講的還關係到驅動效能!你以為(重量)單指框重?

如果騎乘者不考量自己的(體重),那麼你的「選擇」就可能會產生錯誤

 

有些輪組喜歡用二十根的設計,但是二十是鋁輻條或者鋼絲負重會一樣?

SHIMANOMAVIC都是一比一花鼓,同樣喜歡用二十根設計但評價相同?

一比一花鼓最好的設計是36根,除了手編輪之外,哪一家會用到36根?

 

花鼓或者輪組的設計其實是多方面的考量,但絕大多數的考量卻是(成本)

國內某位花鼓高手告訴我,他很清楚他的輪組如何才會完美,但是做不到

因為花鼓如果按它的設計要的是偏心框,那(開模具)卻會提高不少成本

 

不是它不願意為每一個框增加一千元的成本,而是(消費者不願意買單)

在鋼絲輪是紅海的時代裡,消費者(看不懂)設計卻絕對(在意)價格

 

毛大為了它MOPA的輪組砸了一千萬,老外為何要募資理由不難想見!

如果你認為台灣沒有好的設計,你錯了,重點在消費者願不願出好價錢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