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XdhtVI  

年前迄今有位車友在山路連摔了兩次,兩次的原因都是下雨后來不及乾燥的路面,不止下坡摔上坡也摔,很多人以為牒煞公路車(比較)安全,事實上這位車友騎的是牒煞,所以問題的本身可能並不在於煞車系統是什麼,而是在於----面對不同路況時輪胎本身的抓地力問題,下雨天碟煞比較容易煞得住?應該是個條件句或者是相較於框煞的制動力來講,所以坊間賣車的那些說辭「聽聽就好」

 

公路車是長距離快速移動的工具,我曾經遇到過很多車友對於空力、重量族繁不及備載的看法,當我個人在談輪組的驅動效能時,有個朋友提到一些新竹科技圈車友的科學研究,他們認為影響輪組的關鍵在於輪胎的磨擦係數(而非我講的花鼓設計和驅動力,他們手中有各家的爬坡輪),他們甚至把哪一條胎的數值是多少都做了記錄,對於速度和安全這兩者之間是不是絕對無關?其實在這一個項目上就有一些矛盾存在了,抓地力和磨擦係數是否正相關?

 /tmp/php3dBD0z  

雨天一般人是不騎車的,我騎。所以對於輪胎的抓地力問題,我的經驗值並不少,事實上不是是雨天的路面抓地力不足,如果你騎在人行道上而人行道的路面是比較光滑(類磁磚)時一樣是沒有什麼磨擦力存在,所以我下雨天遇到這樣的人行道時都非常戒慎恐懼,尤其是穿梭在別人的走廊下時更是如此----因為我摔過

 

快是因為滾阻比較小,但是滾阻越小同樣意味著你要煞車時打滑的可能性會更高,甚至有可能是煞不住的,事實上不止是下雨后的路面,即便在乾橾的路面上如果有流沙(浮動的砂子)你的輪胎一旦打滑一樣是不好控制的,煞,未必有用,(有車友提到:雨天或是雨後騎車要一直觀看地面狀況,一旦感受到打滑時不要緊張,避免加速踩踏或剎車,因為只會撇更大,不出力或是不煞車順著走,輪胎恢復循跡抓地力就會回來。通常一滑之後車子歪一邊,身體加上車子整個重量壓上去而胎側抓地力更爛就會整個滑出去救不了----BY  Eason Lin)。事實上你控車技術不好,打滑時煞車可能比不煞的情況要來得更糟。烏鴉

 /tmp/phpLAb3yZ  

當年一開始騎的是登山車,從巧克力胎到防刺胎一直都沒有什麼摔車煞車打滑問題,后來學別人改細胎改光頭胎摔車的次數就多了,有次烏來下滑一個平凡的彎道而且速度也沒多快就摔了,烏來某些地方常有住民澆水,當時我也沒怎麼想摔車的原因,直到有次和朋友騎河濱,過一個路面砂地的彎,后輪忽然軟腳,我才開始意識到輪胎抓地問題,有次河濱路面有工程單位施工,有一條不算很粗的電線拖的比較長不太容易閃過,車輪壓過電線竟然打滑摔車,我才意識到原來騎車以來我摔的最多的竟然是公路車,摔的問題竟然一半以上和胎有關,粗胎細胎的滾阻不會相同,胎紋胎壓同樣是一種學問,只是很少人會去研究這些。公路車和騎乘嚴格來說是一種物理學上的運動。摔車牽涉到的很少是單一因素

 

公路車行進是一個力學問題,當物體行動時是用運動定理來看的,所以煞車代表的是對原有慣量的一種改變,這種改變有些是在可控範圍但是有些則未必,所以煞不煞車有時是看情況的。以我自己而言,曾經好幾次遇到(飄浮)狀態,也就是人在車體的突發事件中對車失去了控制,如同Eason Lin兄所講的,如果你能回到慣量(循跡)狀態中,那你就可以恢復對於車子的掌控,那你在驚險萬狀中未必會摔車,當年我騎閃電E5在信義路上過坑,意識中車在失控下停了幾秒,最后又回到控制下(不過那是登山車),就這簡單的菜籃車都曾經遇過這種飄浮,所以除非車失控撞上物體,保持冷靜或者會讓你渡過一劫。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