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0aZj0x  

很多人之所以對鈦車有興趣,應該是出於這種材質容易保養且不容易壞,這樣的想法和牒煞的制動力比較好,所以棄C夾選牒煞一樣,都只是見樹不見林。好是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好是期待值所創造出來的想像,有些的好最終証明一點都不好,要達到好,必須要有求好心切的精神,和對事物的熱情,腦中如果只有賺錢,那麼這些刻意被談論的好,無非只是賣產品的手段。一點都不真實。

 

前陣子為了找大陸客製鈦車,清志兄和我討論了很久,價格只有台灣的二分之一,而且是全客製,聽起來確實很誘惑人,清志兄認為只要符合人的幾何,那麼遺憾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其實只是一廂情愿,因為他對鈦車只是想像。

 

如果我和多數車友一樣不曾看廠、未曾深入,那我也會認為天下的鈦都是一樣的。思考一下愛瑪仕貴的合理嗎,對有錢人來講愛瑪全根本不算啥!但是愛瑪仕值嗎?如果把它當學問來討論時,那實的虛的都很明顯。有沒有膨風就很清楚。

 

我或許不是擁有鈦車最多的人,但是我接觸鈦車的歷史和經驗值可能是很多人難以向背的。二十年前建國南路你就可以找到客製大陸鈦車的店,那時只要15000,當時就有人要我做,結果我沒上當,朋友卻被勸敗了。他是雅痞,好壞並不打緊,但它的車我騎后只有一個字(軟),為什麼軟?那時,我並不清楚。

 

我的朋友國姓爺對鈦車情有獨鍾,他在建國南路弄到一支后三角偏掉的車架,讓他非要搞到一台沒問題的不可,他后來客製了一台TANGE,結果我在靠近社子的堤外用大盤對小盤怎麼用力踩速度都上不去,因為車架的變形量太大。

 

高阿丹代理淋溼雞的年代裡,我聯發科的好友弄了台特價的6/4鈦車,特地帶來我家讓我試乘,我試完馬上建議它---賣掉。因為管徑比我的VORTEX還粗,騎起來比雲豹最早的3.25鈦還要來得軟?要知道這廠牌一直說它是美國製造!

 

2000年時代的LITESPEED有兩部經典的鈦車,一部叫VORTEX一部叫CLASSIC都是圓管,當年我在K3那看過,后來從朋友手中借來試騎,感覺上和南方大師手上被撞壞的LEGEND差不多。相較於變形管的VORTEX要來得遜色。和南方大師手中LITESPEED代工的DDY MERCKX相比(圓管,但管徑不同)剛性亦輸一籌

 /tmp/php8uANt9  

很多人不清楚為什麼我特別推崇LITESPEED,事實上LITESPEED在圓管基礎邁入變形管對鈦車製造絕對是一件里程碑,因為VORTEX有兩種重量,從12XX11XX剛性不減,到后來的T1可以做到10XX,其它廠的鈦車在重量剛性上很難向背

 

不是管徑變粗(變形管)就一定在剛性上表現出色,這是鈦車製造過程中最吊詭之處。要做到重量更輕剛性更好,后來的抽管技術和焊工、熱處理、冷煅更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鈦車架廠其實是一種資本密集的產業,用在設備上的投資要比其它材質來得更高。為什麼鈦代工價格會差「那麼多」 為什麼某家廠的麻花可以從十幾萬價的價格砍到幾萬?如果只看到便宜當然就看不見其它的問題。

 

某一年車展我和鈦郁許總聊天,他很高興的告訴我鈦郁過去很多車架都要燒補強片,現在都不用了。我聽完之后馬上和他恭喜,因為這表示鈦郁在《抽管技術》上應該有突破性的進展。所以不用補強,車架不但做得更輕但是剛性反而比之前提升,這件事對一般消費者而言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但對製造卻意義非凡

 

台灣很多代工廠在發展到一個階段之后反而陷入停滯,多數消費者只在意價格,所以不清楚如果技術上無法創造新,那背后的腳步聲就會越來越近,最終被取代。當年為了鋼車架的重量問題大前輩問我:如果給你一台1200克以內的鋼車,你願意付出多大代價?他常講「挑戰是技術突破的關鍵」,如果只想打安全牌,那麼技術陷入停滯是非常正常的事。而技術無法提升最后就會陷入價格戰

 /tmp/phpzSTDHd  

不管是做任何材質,我都聽過有人給出了願景,比如說全碳時代,但是願景是不是能夠實現面對的可能是層出不窮的挑戰。當年LW做出三位一體,大家始終不清楚為什麼LW要選擇黏死,一直有人認為碳纖的變形量很小,但是這個很小的變形量對碳纖輪組的發展來講卻是個死棋。到目前碳絲輪為什麼無法大行其道,做過的人都知到問題在哪,很多大張旗鼓的,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問題的,最終都沒有解決,只好摸摸鼻子,在不驚動消費者的情況下默默消失。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