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01上有許多Dare MR1的開箱文,塗裝豐富亮麗,引起不少迴響,有位朋友也是騎MR1,對它讚譽有加,勾起了我對它的興趣。從幾何圖上看來,MR1的前軸距偏短,應該是很講究靈活操控感的車,車商也不斷強調它的剛性(還有剛性強化版)、輕量化、以及漂亮的測試數據。適逢達亞有在推廣車友試乘,於是透過FB連絡請他們調了台車來試乘看看。
測試車:Dare MR1 with Vittoria Elusion wheelset, Vittoria Rubino Pro tire 23C, Shimano 10 speed shifters, FSA 53/39 chainwheel, Shimano 5700 10s 11-28T freewheel, Rotor cranks, Dare carbon handlebar, 110mm aluminum stem.
猜想這台試乘車似乎是達亞員工自己的車子?上面配的零組件包含變速系統全是混搭,線材的手感不是很好,鍊條也鏽了,但幸好座艙幾何跟我蠻相近的,只微調了座高和座墊offset,連龍頭也不用換就可以騎。
塗裝
Dare的車架皆有好幾種塗裝可供選擇,也可客製配色但選擇不多,此次的試乘車是碳纖消光色配上些許粉紅色和銀白色線條點綴,簡單不複雜,唯頭管延伸至前叉的線條比例上有些差異,可再加強改進。
重量
根據先前Dare做的測試[IC1] ,車架重量含後吊耳、烤漆,實測約840g,剛性強化版會再多40g,以提供給對剛性要求較高的使用者。這台零組件配得稱不上頂好的試乘車,全車含卡踏水壺架實秤是近7.5kg,以這車架的重量來看,若換全套一級變速系統,再搭個1400g以下的輪組,要低於7kg是十分容易。
舒適度
良好的舒適度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車架有對吸震做特別設計,將後上叉接點做在座管前方,利用縮小的後三角夾角,降低車架後三角變形量來提升踩踏剛性,同時將管型做成纖細的三角狀。
前叉也做得較細,但卻不會過薄,在正向剛性上可以有較多的變形量緩衝路面彈跳,並保有足夠的側向剛性。
實際在凹凸不平的行人磚路面行駛,前後端傳來的感覺是反映直接但不顛,過減速條時的震動有種被稀釋過的感覺,雖然比起鋼管車還差一點點,但畢竟不同管材特性不同,MR1的舒適度和其它碳纖車架相比,已經算是很不錯的。
若要舉例比較的話,以舒適性向來不差的TCR來說,和我騎過的12年TCR 1級車架、13年TCR 2級車架比起來,MR1的緩震能力又稍微更好了一點。
剛性強度
一台車做得好不好,剛性很重要,甚至可說是基本條件。
前端方面,MR1的頭管管徑加大,上管和下管採方型設計,下管也做得蠻粗的,抗扭轉剛性應該不錯。
原廠配置的DARE碳纖彎把剛性相當好,扯動時也不會感到有變形的感覺,不像有些輕量化的碳纖彎把較軟Q會變型,平路衝刺拉扯下把時總是有一點不放心。DARE的彎把相當硬朗,讓人可以很放心地用力抽車。
五通採用Shimano BB86壓入式,相比BB30/PF30,BB86的寬度和容積都較大,剛性可以進一步提升。連接五通的後下叉為不對稱設計,將非傳動側左下叉管徑加大,這是為了對抗右側力量輸出時產生的變形量。將車架固定在原地,實際重踩一端踏板時的感覺相當穩固,路測時也沒有感覺到軟調。
剛性強度的路測環境選在平菁街(順道賞個櫻),測試者也就是我自己的體重是70kg,最大瓦數958w。在10%以上陡坡大力擺車抽車時的反應良好,五通沒有軟腳的感覺,車架、頭管、碳纖彎把等整體抗扭轉、拉扯的剛性不錯,在陡坡上刻意大幅拉扯擺動也沒有感覺到任何問題。前叉在下坡過彎急煞時也很硬朗,沒有感覺到任何變形或晃動。
操控幾何
前後軸距相當短,只有969,前軸距570,搭上72度的頭管角,過彎指向相當直接犀利,可以讓人大膽地做出更大的傾角殺彎,操控性非常靈敏。但下坡就需要點膽量和技巧了,比起它廠車架,騎乘MR1下陡坡時重心需要更多地向後移,尤其急煞時要更注意煞車的使用和前後重心的變換,貿然重煞恐有翻車危險,應該是短FC使得騎乘重心比例上偏前面的關係。
過短的前軸距會發生前輪打腳的現象,平時騎乘是還好,但在慢速過大彎如河濱車道,踩踏時就必需要特別注意。
整體來說我覺得MR1是部完全以競賽取向設計的戰車,設計得非常靈活銳利,需要一定技術駕馭,下坡技術不好的人可能不適合。
機台實測數據
MR1一般版:
車架重量 840 g (實測)
五通剛性 74 N/mm (位移2.865mm)
頭管剛性110 Nm/度 (位移6.833mm)
座管變形量125 N/mm (位移2.015mm,影響後端舒適度,越低越舒適)
前叉正向剛性100 N/mm (位移2.48mm,影響前端舒適度,越低越舒適)
前叉側向剛性70 N/mm (位移3.939mm,越高過彎越穩定)
Lightweight Urgestalt:
車架重量 832 g (實測)
五通剛性 76 N/mm
頭管剛性120 Nm/度
座管變形量160 N/mm
前叉正向剛性110 N/mm
前叉側向剛性55 N/mm
同場加映16年各廠一級車架數據,讓大家做個比較…
2016年Giant TCR Advanced SL (ISP):
車架重量 800 g (官方)
五通剛性 72 N/mm
頭管剛性106 Nm/度
座管變形量123 N/mm
前叉側向剛性63 N/mm
2016年Stevens Comet:
車架重量 800 g (官方)
五通剛性58 N/mm
頭管剛性102 Nm/度
座管變形量194 N/mm
前叉側向剛性50 N/mm
2016年Specialized S-Works Tarmac:
車架重量未公佈(2015年版實測為1100 g)
五通剛性84 N/mm
頭管剛性120 Nm/度
座管變形量155 N/mm
前叉側向剛性64 N/mm
2016年BMC Teammachine SLR01:
車架重量 800 g (官方)
五通剛性68 N/mm
頭管剛性108 Nm/度
座管變形量132 N/mm
前叉側向剛性59 N/mm
從測試數據上來看,MR1已不輸大廠一級碳車,說是排在前端也不為過。
總結
MR1在我第一次路測時就覺得這是台很犀利好騎的車,剛性和舒適度也不錯,官方也在各重點部份做了詳細的機臺測試,稱得上是”科技造車”。我認為騎乘風格較激進、喜好比賽的人應該會很喜歡,像我一位精英組(武嶺盃賽前十名)的朋友就很愛它帶來的靈活操控,但因為前軸距較短、容易打腳、騎乘重心較靠前端的關係,不適合下坡技術較差的人,也不適合低速的市區休閒騎乘活動。
網友的MR1,DA9000全套、Mavic R-SYS SLR,6.32k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