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行車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件事「數據決定剛性,幾何反映效率」
在經營了很多年之後,在一大粒人不再對自行車有什麼偉大的論述之後,現在流行球員兼裁判,用媒體來推銷自己理念,對於認真經營品牌的德國廠商來說他們可能會相信一件事,自行車這個產業的終極霸主,未來不是一大粒不是法國當然更不會是美國而會是德國。畢竟現在的歐展就是在德國舉辦而且它的重要性更是與日具增,因此自行車競技雖然不是德國人搞出來的,但是對於自行車這個項目的認真程度和改進改造,德國人絕對會成為推翻前浪的後浪
如果要說德國人算無遺策中唯一的弱點應該是,對於自行車製造這一塊來說最強的不是美國不是一大粒當然更不是德國而是台灣,儘管這個時代對於科技造車這件事越來越當一回事,但是德國人或者可以操控怎麼做出一台數據漂亮的車,但是這台車畢竟不是他們做的,而這項技術更不會是德國人的KNOW HOW,所以自行車到底不會變成雙B一樣,而且CANYON這幾個字雖然越來越有人知道,但是他和LW畢竟不一樣,因為LW有獨特的技術或者專利,這些都還掌握在德國人的手裡,所以當年LW要開始做車時,很多人認為它的車會和它的輪組一樣,會成為市場的指標,但是我從不這樣認為。
因為LW的輪組技術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可以越改越好,但是LW車架卻是台灣代工的,他雖然昭告天下如果車架在德國做,價錢將會是貴不可言,但是我就要問了,除了它的品牌叫LW之外它有什麼(無敵之處),沒有。所以你在德國做不會比台灣做來得更好,想要賣得貴更沒有什麼理由,當然也不會有人買單。
事實上德國人確實有讓人佩服之處,「科技造車」其實就是它們最歷害的地方,德國雖然沒有創造什麼傳奇,但是德國可以掌握科技,所以它的車你用什麼工具測,那個數據就是那麼漂亮,如果他要「無人能及」事實上也不是做不到。因為它的車就是根據這些數據下去做的,他只要你做出好五通剛性夠好,扭轉剛性夠強,再加上車架騎起來夠舒適,還有車架重量永遠做得比一大粒人輕,他就贏了。如果他錢夠多再贊助幾個環法車隊,那幾年過後還會有人記得一大粒?
有人問我,劉大你把科技造車講得那麼神,那你顯然對CANYON充滿好感了,對於這種做法當然也是舉雙手雙腳贊成了?我想這個問題如果在一兩年前,我絕對會認為---沒錯。但是在越多人照著這種方式做車之後(兩岸都有人仿)我反過頭來思考一件事,這樣做真的是完美的嗎?
車展時我逛了很多攤位看了很多車架,我思考到一件事,所謂科技造車這件事,也就是數據所表達的是什麼?或者說一直以來測試的目的或者我們所做的測試機檯他能夠測到的是什麼?講得更清楚一些車---架是一個結構,數據所反映的無非只是「結構剛性」。也就是只要選手要的那些,你能夠做到,那「數據」絕對會漂亮。所以測試的重點就是「剛性」,只是德國人為了把科技加進來或者做得和一大粒人不同,(舒適)(空力)才會成為項目
但是我再仔細想一件事,如果德國人是對的那「幾何」不是在這當中失去了意義?而且幾何所影響的另一種情況在路測時才會出現的「操控」,是不是在數據當中也(無法呈現),如果我這樣質疑是「對的」,那麼所謂的科技造車對於車手本身或者比賽本身來講,它真的應該是終極標準?還是如果我們把當它當唯一真理時,我們失掉的會是更多?事實上這就是我對於CANYON的質疑。
前些日子,有人把CANYON的車架幾何拿給我看,很多人質疑它的幾何為什麼要這樣改,某位車友說他是為了讓選手騎小一號的車架所以才有意如此,如果拿它的講法來對應CANYON車架目前的幾何,你會發現這樣的講法(有著幾分道理),或許我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和之前CANYON的幾何相比(雖然我也不覺得它家的幾何很突出)這樣改沒有比較好,甚至是比較差。
我一直覺得一台好車是很多條件搭配而成,效率、工法,都扮演重要條件,如果我們把結構和工法等觀,那麼效率和操控就是由幾何設計來決定的。所以為什麼西米露在早先的作品中空有很銳利的幾何卻沒有成名的車架?當時替他做車架的人差了點也是一個理由,所以CANYON有很好的結構但是沒有很好的幾何就一定能占到便宜?老實說我個人是懷疑的,就像我一直強調的可樂果的碳纖王架沿用鋼車的幾何,其實不利於它的爬坡是一樣的道理。
事實上有效率和操控靈活的車架絕大部分是幾何在決定,所以CANYON超長的上管和接近水平的車架對於小一號的騎士來說或者好操控一些,但是選手多還是一般車友多呢?莫非這家廠是讓車友覺得自己在騎一台車手在騎的車,所以你騎不好時是你不好而不是車不好?
科技造車對於提升製車技術絕對是對的,但是神話他而且只強調調數據的重要性,那就錯了。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