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剩騎士的車友私下會line我,詢問一些品牌商產品,更多的是某些個人所撰述的測試文,他們會問我這個或者那個人寫的是真的嗎?對於這樣的詢問常常會讓我想起當年在小惡魔分享一些心得的歲月,我記得當時T大幫常會說(感覺就像是玄學,無法做為客觀的參考)。但是這些T大幫的成員往往忘了陳志陽和肥油貓都撰寫過車架測試的文章,陳智陽說MXL是動態平衡車架,肥油貓說C40「反差極大、層次分明」,那些對鋼琴號或者PELOTON評述文章曾經陪伴某些人度過了青春歲月。如果說(認真你就輸了)那2023年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從這些龐大的資訊流中找到測試文的價值與意義呢?長久關注我文章的車友應該會發現這十幾年來我已經很少寫測試文,而剩騎士社團裡分享的多半是對於我畫的465或者無名客製車架的騎剩感受,這些算是測試文嗎?嚴格來說---不是。
我一直強調一件事測試應該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機械測試,一部分是人工測試,機械測試測的是「結構剛性」(有別於一般車廠的疲勞測試、破壞測試)所以TOUR才會公布車架重量。至於人工測試關注的是什麼?我個人的看法是車架幾何,也就是車架的靈活度與操控。有人曾經問我一個問題,類似PINARELLO這樣從未改變過幾何的車廠看幾何有意義嗎?這個問題問的好,PINARELLO每過個兩年就要推新車架(事實上多數車廠都如此)幾何不變的情況下,變的是什麼?這些改變值得你花那麼多錢買嗎?對多數不懂的人來說某個選手環法騎這車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我的看法是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向著眼,一個是重量的變化改變了什麼一個是車架的設計改彎了什麼,這些改變對操控的影響是什麼。
如果你能充分理解我上一段講的這個問題,那麼你就該清楚一件事,類似雞排對於改款幾何的大肆吹噓我為什麼會不以為然,我只想問一事(雞排對於幾何數字有什麼重大改變嗎?)對於那些買車只看品牌不看幾何的人來說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沒有發現幾何改了多少或者改在哪裡,這些幾何改變對於車架操控真的有實質影響嗎?事實上雞排只有某一個尺吋的座管角改了0.5度,至於前叉從365變367透過BB DROP還原有意義嗎?以我這個一天到晚都在運算幾何的人來看,雞排幾何的TRAIL值,FC根本就沒有什麼變,所以幾何改變的意義真的騎的出來?還是被過分誇大了呢?
事實上我看很多人寫的測試愛時我透過(幾何還原運算)就可以很清楚某一台車的理論值應該是怎麼樣,至於幾何是否能夠落實其實看的是結構剛性看的是重量,所以我才會刻意提出來工藝這個講法,重量和剛性間是否應該有平衡點?我從未否認車架偷輕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楊氏系數的影響可逆嗎?所以當某個測試文對於車架操控違背幾何的理論值,而車架的工藝與設計明顯沒有這樣逆天的效果時,我只能說這是一篇置入文,是幫廠商行銷的廣告文,事實上現在大家看到的測試文中這種被包裝的廣告文多不勝數,只是你根本就「無能力」做判斷罷了。
當年我幫雜誌撰稿時,我很清楚一件事很多雜誌(不敢說實話),因為怕被抽廣告,或者邀不到廣告。所以很多測試文講的都是好話,這種情況到現在減少了嗎?並沒有。大家是否記得我寫過某家廠要寄車架給我,我告訴他們:如果只想聽好話就不要寄了,因為我的測試好壞都寫,結果他們真的沒寄。如果你和我有相同的經驗那你就應該清楚,測試文客不客觀測試者的能力和立場很重要。同一款車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改變是什麼?這樣的改變可能帶來的結果是什麼?測其實就是在測這些改變罷了。你真認為有人有那麼多錢每台新車都能買,當年某雜誌辦測試時,車都是借來的(有廠商也有車友)而且多半很快就還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