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香港的小譚寫信給我,問我為什麼他在迴轉80時沒有任何狀況但是拉到85時手卻開始感到麻,他想知道是否車架或者是設定有問題,80轉與85轉不過只差了5轉,但是這和緩坡與陡坡的差距一樣,越往上的難度會越大,但是這樣的差距應該不是車架剛性的問題,當然也不是設定的問題,對我來說這不過就是一個重心移動與支撐轉換的問題。
一個簡單的問題問大家,請問你走路時重心是放在哪?是胯?是腰還是腳腂?我和一些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時有人說:劉大這問題有意義嗎?這不和問蜈蚣是用哪隻腳先走或者問于右任睡覺時鬍子放在被子抑或背子外一樣,最后反而不會走抑或整晚睡不著了一樣?事實上並不如此。你把重心放在腳腂或者把重心放在腰胯對於膝蓋的負重來講是不同的,你用腳腂走膝蓋的負重增加你用腰胯走膝蓋的壓力會減少,用腰胯走上半身的榥動會減少,用腳腂走上半身會比較不易控制,你想像一下穿比較高的高根鞋要怎麼走,還有模特兒的檯步是怎麼走的?這個問題事實上我是刻意測試了幾個月才發現有意識的走路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很多人可能從來不知道一件事,有意識的走路一樣可以內化變成習慣。
對於騎車的人來講支撐來自三個部分座墊踏板和變把,但是相較於踏板和座墊變把只是輔助的功能,所以為什麼我在做設定時會強調座墊中心點和五通中心線,因為車架的重心來在這個位置上,小譚騎的是465客製車,所以車架的重心並沒有一般公版車架前后移動的問題,所以當他的手會麻時就表示支撐有移到前面的跡像,人的身體會有自動調整的機能,某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代償,通常很多核心肌群無力的人都有手和肩頸出力的情況即是代償,但是腰臀是人體最大的肌群,手其實是脊椎的延伸,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視為是遠端或末稍,你認為核心撐不住而由遠端的手臂來救援會是個好的點子嗎?當然不是,所以小譚的問題嚴格來講是核心在強度拉大之后緩不過來的問題,這點可透過川練解決
為什麼武功都要從小的時侯練起?
過去我喜歡開玩笑說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畸)才,事實上築基確實是從小打基礎最好,因為(可塑性)最高,不管是從器官功能或者神精元連結來講,年紀越小只要練習的方向是正確的,最后的成就都會比較高,葛拉威爾講天才是一萬個小時的努力,事實上年紀越小受傷的機率也比較小,雜務不多,分心的可能性也比較低,我們的細胞記憶和動作的靈活性是和神經有密切關係的,所以很多的FITTER喜歡講練不夠,事實上年紀越大你再怎麼練都是不夠的,因為你的基礎可能不好,心肺功能和骨骼強度的塑造期早就過去了,如果你曾經受過傷,受傷的部位沒有根治那麼附近的血管和肌群必然存在問題,練只會越練越糟,關於人體功能是需要人一輩子去關注和維護的,只是我們健康時總會忘記這檔子事。
張志豪問我為什麼他試著不去握把手時腰會試圖往前傾,環法選手衝線后雙手高舉能騎多久?職業選手尚且如此,我們又算老幾?運動是時效性的刻意練習,有運動習慣的肌肉比較會有耐受力,你可以當成是肌肉記憶,但是一旦你疏於練習時這種記憶就會開始流逝,只要你是時效性的練習都有它的局限性,最好的練習是融入生活習慣當中,比如在坐時注意髋關節調整通常有耐性的做半年后多半會有效果,如果你希望像開刀一樣割完馬上有效,對不起,你可能一輩子也好不了。別忘了開刀有很多人離了手術台依然沒有好。所以什麼樣的練習是有效的,答案是正確的動作再加上隨時隨地的練習會是最有效的,至於為了比賽而練習總會有點效果的,但是它和電腦灌軟體不一樣,不會跟著你一輩子。你們是最聰明的所以你們不用把時間浪費在神經元連結上!那只是神話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