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你騎過那麼多的輪組,你認為輪組有沒有判斷標準,如果有是什麼?
對於很多人來說,或者對於買得起很貴的輪組的人來說,可能「貴」就是好
但是我記得之前在這裡寫過一篇引述歐洲對於「輪王」比較的文章,並不是如此
因為用「功能」或者測試標準來看,最貴的輪組竟然不是最好的輪組,驚訝吧
其實它貴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原料」,但是用最好的原來做出來功能卻不是最好
那麼只意味著一件事,輪組設計仍然有很大的空間,而不是材料就能決定勝負
事實上最貴的輪王和最好的輪王之間的價差竟然差了快一倍,所以貴就是好嗎?
但是如果你回過頭來看這個測試時,你顯然會知道好壞是有「標準」可以判斷
不然我們不是乾脆就把最貴的輪子就當成最好的輪子,也不用費那麼多功夫了!
回過頭來看,判斷輪組好壞的成績標準是什麼呢?這個過去我們談過很多—效率
但是什麼是達成效率的構成要素呢?那就比較複雜了,一半是材料一半則是設計
用效率做判斷標準
因為好的輪組的構成條件有兩個,一個是框本身的剛性,另外則是花鼓的結構
而好的花鼓結構一般指的是張力,但是你可以說是側向和縱向剛性的具體表現
所以對於輪組來說其實表面上來看這些都不是很難理解的東西,但是並不如此
比如 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輪王沒有一個是鋼絲輪,都是碳纖
難道從LIGHTWEIGHT以來這不過就是為了賣貴,所以廠商故意去玩的花樣嗎?
為什麼LIGHTWEIGHT原本用克維隆纖維,但是最後和大家一樣也換成了碳纖呢
關於這點,其實就和航翊李總為什麼把重心放在全碳維體系,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也就是就金屬和碳纖在「變形量」的數值上有非常大的差距,才是關鍵的因素
碳纖維的變形量只有百分之二,但是鋼絲的變形量卻高達十幾,那一個比較好
有人說起步時會有鈍點,其實鈍點的產生,一個是來自於重量一個就是變形量
重的輪組不只是起歩會拖,其實在整場賽事時,你必須用很多的體力去催動它
所以為什麼很多輪組最後會往輕的方向發展,最後再用配重解決問題也在此
重的輪組雖然拖,但是顯然是剛性也比較好,這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壽命比較長
所以,為了做到又輕但是剛性又好,當然「材料」就成了大家動腦筋的所在
碳纖車從T-700、 T-800到T-1000乃至於一般廠商口中的幾噸幾噸的碳砂都是
當然這個材料要怎麼弄就是廠商背後的學問,也就是價錢便宜不下來的原因了
碳纖可以做到又輕剛性又好,再加上碳纖輻條變形量小的優勢,起步自然變輕快
當然其實更顯著的問題是當你的框變輕了,你的花鼓負擔自然也下降,功能提升
所以原本一樣的花鼓,在這裡就變得是不一樣的花鼓了,其實就是重量的魔術
為什麼SHIMANO同樣棵花鼓會有不同評價?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花鼓而是框
所以輪組的問題有很難嗎?就原理上來說並不難,但是要做到卻有很多不同條件
比如說框是又輕又有剛性,所以材料設計都是問題,為什麼框的寬度會變寬呢
有人說那是考慮到流體力學,我不知道在流體力學上的意義多大,但是剛性會好
但是框的剛性變好的同時,框的重量也增加了,所以原本的設計是不是合用呢?
這或許會是很多人對於新舊版本的框有著不同感受,所以回去騎窄框的原因
基本上輪組是框、鋼絲、花鼓的集合體,但是這三者之間是呈現出「正相關」
也就是一部分的改變是必須考量到全體的可能改變,不然改變反而會是錯的
當然不管是框或者是花鼓,在我看來才是最花時間也最有學問的地方,並不容易
框要怎樣做到側向和縱向剛性均佳?然後還要在重量上面能夠保持優勢呢?
而花鼓要怎麼樣才能夠在結構設計上面以相同條件產生不同的推力?就是難處
60分的東西到處都是
所以,大家可以相信一件事,表面看輪組好像沒有什麼難,所以大家都想下去做
但是,如果問題真的那麼簡單,這個世界應該是一堆好輪組了,大家可以撿便宜
但是事實上並不如此,你可以說可能大家都能夠做到個60分,再上去難度升高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做輪組的一大堆,廣告文一大堆,似乎到處都是「神輪」
但是一旦有人把輪組的結構照片之類寄給我,我都沒什麼興趣看的原因
如果你要六十分的東西到處都是,那個價錢當然也沒有什麼可以貴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買六十分的東西還要花很貴的價錢買到,很顯然就是你被騙了
其實台灣到處都是六十分的產品(當然有人認為這些產品可能根本就沒六十分)
只是如果你要買更好的東西當然自己就要夠懂了,這就是所謂的花錢繳學費吧
輪組好不好其實花鼓和框就是所有問題的所在,只是懂這一點是必須付出代價的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