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他想買什麼東西找我時,多半會被我勸阻


尤其是,當這個東西他原本就有時,更會如此,我會問他「理由呢」?


然後他就會問我「老劉,你都可以買十部車了,為什麼我買就不可以」


 


當然我會找一個很官面堂皇的理由,因為「我買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但是你買不是為了學習,而是你身上的錢在癢,那是你的「慾望」


 


當然,我的勸阻不是每一次都會很有用,因為慾望是永遠無法壓抑的東西


所以說到底他還是會用一個理由。把他想要的東西搬回家裡


 


其實我勸阻別人的理由,並不是真的是掰出來的,而是我當下的感受


尤其當我從別人那裡搬回一部金屬車,而且組起來騎之後,更是如此


 


過去我常常問自己「什麼樣的車才叫做好車」「怎樣才能做出一部好車」


所謂的「測試」無非只是找出什麼車「好」,然後找出「好在哪的裡由」


 


在我剛開始涉獵時,我覺得那純椊只是「碰運氣」,我在找尋「某種模式」


而我也確實從某些車廠的「幾何」設計中,悟出了一些「好在哪的線索」


當然如果只有幾何,那麼我可能會陷在純理論的陷阱,還好我有了FITTING


 


買再多不好有什麼意義


終於讓我在「理論」和「實務」之間做了一個有效的結合,當然這樣還不行


因為,你不可能拿別人來做實驗,於是我一口氣畫了三部車的幾何,交給卜威


而這三部車組起來之後的測試數據,和我的「想法」印証之後,我知道我對了


 


不過對於這樣的結果,其實我是還有一些的不滿意的,因為製造不掌握在我手裡


比如說,有人一台車可以做到一點幾公斤,但是有人只需要做到八百五十公克


但是做到八百多公克的車可能表現比一點幾公斤的車要來得好,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要有剛性就不能夠太輕,這或許是對的,但這也不能是「重」的理由


因為能夠做到「又輕又強」這件事,其實在很多的地方,都被証明是可能的


 


因此,「偷輕」其實在語意之間未必帶著敬意的情況,是不是應該改一下了


因為事實上碳纖廠做到某種程度時,這已經不是偷輕了,而是know how


而且當我從某些碳纖大廠中逐步了解他們是怎樣做到時,我的想法改變了


 


我不再把「輕量技術」看成是不可能,而是把「重量剛性的平衡」當成觀察點


所以很多人都知道我把八百五十克當成一個參考數,這並非我瞎掰出來的


 


譬如黃榮達兄告訴我他看到歐洲的測試數據,確實是和個重量有「很大關係」


其實說得明白一些,這個數據本來就是某個碳纖大廠用他們的設備「測出來的」


 


而去年到今年之間,車展展場上面遇到的高人,更讓我知道「怎麼做出來」


其實當我走到這一步時我已經知道一件事「名牌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


 


因為很多人之所以買「名牌」是因為它不懂,所以買名牌至少「保証它是好東西」


當然,在這裡我是把買名牌當成是「身份地位像徵」的潛蔵心態「排除在外」


 


就我自己來看「所謂的名牌,其實並不保証是好東西」只証明它有光榮的歷史


名牌的價值就在於我們對「光榮的歷史」敬意,這個傳統本身所具備的「身價」



懂怎麼把車做好才是重點


但是,就像這個世界一直在變一樣,適合過去的,未必也能夠「適應未來」


就像很多車廠習慣於拿「鋼車的幾何」用在「碳纖車上」,難免有些不懂變通


因為碳纖車的材質和整體表現不會和鋼車相同,這些在設計上就應該知道的


 


對於追逐了那麼多年之後,我很確定一件事「好」才是所有環節中最重要的


你如果知道怎麼樣可以把一部車做到「好」,那麼是不是名牌,沒那麼重要


 


有了這個體悟之後,其實就算有人拿某個品牌要「折價」賣我,我都沒興趣了


因為這時你會回到一個問題上,你一個人有幾個屁股,你想要騎多少台車


 


當然,嘗鮮這種心裡是存在於每一個心裡的,尤其你遇到的可能是不同的材質


而就像有些車友常常問我的xx騎起來是什麼感覺xx騎起來又是怎,當然有不同


材質的特性,在這裡可能會完全的不一樣,我不能說鋁和鋼騎起來是一個感覺


 


而且考量到「重量因素」,五通所給予的回饋感也不一樣,這絕對是個事實


但是當你騎到一台鋁車,但是它所展現的輕快和碳纖是一樣時,你想的又是什麼


 


我現在感受到一件事,在車架製作的差異上,「重量」的影響反而是比較大的


我可以找到一部和碳纖對決的鋁車和鈦車,但是我還少一部「輕量化的鋼車」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