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些日子以來接觸到一些新的車友,也回答了一些問題,但是過程讓我訝異


原本我認為網路、論壇、雜誌的加持之下,這個世界應該剩下的問題不多了


但是,一場二三個小時的閒聊過程中,我卻發現原來大多數人的理解--是錯的


 


雖然,在我的部落格裡,我對於CERVELOR3倍極推崇,但是讀的人簡化了


我想誤解應該來自於,大家認為後軸距很短的設計「應該就是戰車設定了」


 


但是卻沒有理解到一件事,就算後軸短「可能有利於加速」只是「理論值」


因為過去R2.5R3的幾何「沒什麼不同」但是為什麼只有R3是成功的呢?



你認為什麼樣的車是戰車?


造成R3成功的原因是為車架幾何只是骨,但是如果沒有「肌肉」一樣不行


所以R3的管型設計和製作和R2.5根本就是兩回事,當然效率也就完全不同


 


如果你只是在看後軸距如何的「短」如何的有利於加速,那是不行的


光就車架的幾何來看,如果考量純理論的戰力,絕對不會是「只看一個數字」


因為車架是很多部分的集合體,考量的是整體設計的「平衡」不是單點突出


 


現在很多人把「看車架幾何」當成是「股票線型圖」在看,做成某種解讀


但是這裡面有一件最根本的事是,你騎過「那台車嗎」且「騎得夠久嗎」


你對於那台車的幾何與車騎過之後的表現,彼此印証之後的心得是什麼?


 


最根本的是,你知道你的體會和事實真相之間「真的是完全相同」嗎?


還是你根本就是「夫子自道」,你講的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從來不是車的事實


 


基本上每家車廠有些時後會「創造一些話題」,讓你對於這種講法「深信不已」


我們不是做車的人,對於做車人講的話,大概敢勇於懷疑的人,應該是不多的


而且騎車一向不是我們的傳統,不是亞洲人所最擅長的運動,就更會如此


 


所以過去一陣子有人認為義大利人最會做車,因為義大利人的戰功很多


當阿姆斯壯開始活躍的年代裡,似乎美國人也變得會做車了,美國車跟著流行


 


但是,這些話可能都有「一部分的道理」,但是應該不是「說的都沒錯」


因為只有部分真和部分假混合在一起時,那個謊言才會更有說服力


 


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時,你才會發言,這些車廠並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偉大


基本上讓你保持偉大的感覺,應該是要讓你保持對於品牌本身的忠誠度


 


至於賣車的人也是如此,只要你「深信不疑」,那麼他的廣告費也就可以省了


所以,很多只要在環法有戰功的車種,代理商也就不怎麼要「花大錢做廣告」


還有什麼比「戰績」這兩個字更有說服力的字眼呢?真相當然不是如此


 


對於腿力就是王道的人來說,阿姆斯壯騎菜籃車都會勝過你的說法,自動出爐


但是你很清楚一件事,菜藍車的幾何可能和公路車的幾何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所以,這個世界如果你不夠懂的話,想要隨便混淆你,應該不會是一件太難的事


所以當你拿著一個幾何數據,就在為著這個數字著迷時,你可能根本就是錯的



數據就能決定一切?別傻了


是不是戰車「根本就不是由一個數據所決定」而是必須從整體設計來看


而且你如果要懂幾何,你還必須對某些數據代表某些效能,有一定的了解


 


過去在零異上就有人探過很多的問題,利如TRAIL,基本上那都是對的


但是對於車來說,影響的點當然不只有TRAIL一項,那樣未免太簡戰了


 


而且就算你「懂得幾何」好了,怎麼樣「發揮這個幾何」更是個問題


為什麼我一直在談「懂得如何做好車架的車廠」,這樣的廠會很多嗎?


 


老實說,雖然有人告訴我「這個世界的高手」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少


但是,如果我沒有「親見」那麼,我就只能當他是安慰我的話而已


因為如果按照目前我所接觸的廠商來看「懂得車架製作真的沒那麼多」


 


如果某一家廠的製程只因為是從對手挖的師傅而獲得改善,是你你會怎麼想


如果你知道這家廠的歷史可能一二十年,那你認為懂會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基本上對於懂得的人來說,好像很多事情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我在和這些車友的聊天過程中才發現,就算一個可能只是很基本的概念


看起來他也是很有自信的和你在談,但是聽完之後才發現,有著可怕的誤解在


 


當然,對於騎車的人來說,這些理論層次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但是如果你認為你的理解是對的時,你可能在「解讀上」卻犯了大錯


所以,如果你真的花大錢去買時,會買到完全不是「你期待中的東西」


 


文章是知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