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陪一位複材界的前輩去另一間廠商找朋友,當然我是買了「旁聽席」


在兩人談論過程中感到的都是「刀光劍影」,當然不是這兩位在比劃


而是他們所談到的目前複材界的發展,讓人覺得真的是讓人觸目驚心


 


一般而言,我們所知道的碳纖輪製造商,這幾年來已是有如雨後春筍


但是根據另一位前輩的看法是,目前這些大廠還算是有規模說得出名字的


另外,那些十幾二十個人就可以成立一個品牌的業者,目前更不知有多少


 


當然這樣的情況指的並不是台灣,而是在對岸(怪不得我不曾有這個感受)


但是,所有在對岸所發生的情況,其實對台灣廠商來說都可能是潛在威脅


 


這個市場真的有那麼好嗎?其實只要看碳紗供應商就知道,量正在下降之中


所以,如果大廠也在度小月,那麼這些小廠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上跳下來?



對岸正在大張旗鼓


難道是像某些人說的,碳纖是「黑」金,因為太好賺了所以惹人眼紅,應該不是


我覺得就像鼎X的目標如果是放在台灣內銷市場試水溫一樣,只會是個笑話


 


如果不是看中對岸龐大的潛在市場,我想沒有什麼人會真的想要挑戰這個行業


而且如果只是十幾個人的小廠,你想你要投入的資金也沒有那麼龐大,進退容易


不過可能大家並不理解,這種情況指的是,你可以把輪圈做出來,不牽涉品質


 


基本上很多廠商在碳纖輪圈這一塊已經做了十年以上的時間,花了很多工夫經營


雖然說,對岸的廠商可以照本宣科,把你的產品分析之後,進行所謂的COPY


 


所以在技術層面上面可以省下很多自己研發所必須要的「學習曲線」


但是如果想在真的技術層面上和大廠一較高下,對行家來說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


 


但是,百分九十九點九九九九的消費者並不是行家,也無從一看輪圈就知好壞


所以,那些會不會燒框的問題就更不可能看得出來,當然也更易魚目混珠了


 


對於這些廠商來說最大的優勢就在價位,而最難以訴諸於檯面的就是品質


所以往年在台北展的展場上有人拿著車圈敲打地面自我宣傳,也就不奇怪了


 


在台北展言麼多年下來,我個人看到的是,很多穿梭的其實都是「老面孔」


所以消費者可以不懂,但是難道這些做輪組買輪圈的人也不懂?這就太奇怪了


 


所以和理的懷疑是這些廠商除了對各家產品進行觀察之外,也在進行比價工作


也就是如果你的品質或者重量上差一些,但是價格上便宜不少,那它就會用


過去有些國外廠商拿了台灣的產品請對岸「山寨」理由也不正是如此


 


過去看到義大利某名牌的車架上配的50高碳纖輪組,重量竟然達一千七八


(因為一樣的輪組,國內廠商可能重量只在1400-1250之間而已)


所以一樣高的碳纖框,在重量上面差個一百多甚到兩百公克,並不算太意外


因為能夠做到又輕又強自然最好,但是做不到呢?起碼用起來要安全


 


你不要想說國外這些品牌商一轉手之間就已經賺多少了,所以為了羽毛不會做


其實,國外這些廠商那些是「澳客」大家都很清楚,比較、轉單,從沒手軟過


所以過去只要有國內廠商自動屈服,那麼那些美好的日子可能就一去不復返



品質才能讓你挺直腰桿


至於為什麼要降價?除了市場策略之外,最明顯的原因還是在品質上


因為如果你賣的是濫貨,那麼在面對客訴時,想臉不紅氣不喘都難


 


在面對老外時,只有你要殺價我就不做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守住價位


但是小廠或者說對岸那些在技術上沒有優勢的廠商,可能的武器就只是價錢


 


其實在台北展的展場上,如果你認真聽業務和外商之間的對話會覺得很有趣


某些外商真的就是死皮賴臉,只是一味的找麻煩,最後搞得主談人都會胃痛


但是如果你打定主意告訴他,我不做可以吧!那麼或許他轉了半天又繞回來


 


其實就算不把對岸的情況算進去,國內廠商之間的競價早就已經出現了


碳纖輪之間的價格戰其實早就已經在開打,而洗牌的狀況也已經出現


誰能夠在技術上持續創新,才有可能在一片競爭的情況下創造藍海


 


今年車展中,其實除了航翊展示了大量的全碳纖輪之外,多半還是鋼絲輪


或許這就是航翊所創造的藍海,但是競爭者會讓航就這樣領先到底嗎?


這可能是航翊在今年笑傲江湖之後的頭痛時間,而且應該從展完就開始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