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不會賺錢啦,只能說是幫品牌商打一下知名度


記得,那年去拜訪杰銳林總時,他對我帶去的車,做了那麼個評語


 


話說,印地安顧總從去年至今,新接到的訂單數,某家廠也掛零


以台灣廠商的收費標準而言,我並不覺得收費上面算貴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服務卻不能夠吸引更多的車友注意?


 


難道是在台灣沒有這樣的市場嗎?我想應該是未必


畢竟,對於雲豹來說,這樣的服務一直有在走,而且比例不低


那麼,相對於另一家廠商來說,我覺得停滯就頗值得深思了


 


從台灣廠商推量身訂做的這幾年來,我看到了機會,但也看到局限


我想或許,為什麼有人願意花錢找國外做的原因,大概也就出在此


 


對於車來說,或許永遠存在著兩種思維模式:車騎人或者是人騎車


對於強調幾何本身所具備的功能者來說,車騎人似乎很難去變動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要當選手,騎得舒服似乎更為誘人


而且對於不比賽的假日騎士來說,這種誘因似乎更為強烈


 



服務不能打折


但是就像BIKEFITTING本身在很多國家都是一種拿証照的專業


如果量身訂做本身所依賴建立的基礎。不能夠得到正確的服務


那麼,對於花錢訂做的消費者來說,錢多錢少根本就不是問題


而是他所得到的服務,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那個價值


 


基本上,車架幾何自有其意義,這個部分可能比FITTING更花時間


但是,如果要正確的畫出這張車架的「設計圖」基礎卻在FITTING


 


所以有人花了三千五千去做了個FITTING,但最後還是去找一兩萬的做


其實每一種FITTING其實都有其「功能」上面的設定,不是萬靈丹


 


如果你只是想做出正確的座艙,畫出你要的車架幾何


那麼或許你還用不到那些對選手來說更重要的「動態FITTING


 


但是做動態FITTING先決條件還是你要有正確的幾何


所以說來說去,車友可能真的在意的東西還是「夠不夠專業」


在國外可能所有這些都是「一貫道」,提供整個系統的服務


但是在國內,廠商有沒有這樣「整套」的服務或許就是個問題


 


而且,到目前為止國內投入的廠商,嚴格說服務上面都「陽春」


為了壓低成本,到目前為止可以訂做的項目上面就有層層的限制


比如說在重量上面比較有優勢的碳纖,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廠商做


 


而能夠做的廠商目前在材料上面也只有鋼、鈦和鋁三種而已


而這些承做的廠商為了成本上面的限制,其實型式都很固定


 


所以你可以接受的選項上面就很少,其次為了成本問題,少庫存


目前多半廠商並沒有提供「選管」服務,所以用的都是一樣粗細的管


 


因此,我們如果強調的是適當的剛性時,並沒有比較細或粗的管可選


所以不同重量的兩個人騎的其實是同一種規格管徑的車


 


而且台灣廠商在DATABASE上面,目前下的工夫其實還相當的有限


對廠商來說,可能是期待車店能夠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專業店家有多少?


但是對於車店來說,原本引進這個系統就是希望廠商能夠教會他們


因此,兩邊對彼此都有期待,但是「配合」上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是,台灣在這方面的售價,相對於國外廠商,確實要便宜多了


但是,國外廠商在產品上面的可選項與藝術價值、設計感讓你覺得值得


 


因此,講到最後時就會變成你的成品是不是夠好,有沒有那個價值


以我自己來看,其實我對於廠商所提的「要求」其實並不算過分


但是,不要說是雲豹這樣的小廠,就連數一數二的大廠都未必想做


 


所以,整個量身訂做的推動就陷入在一個停滯不前的情況


我個人認為如果廠商連這點都看不懂,那麼下一步可能更難做


老實說,究竟目前的量身訂做有多少改進空間?老實說非常多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