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我對2012捷安特碳纖車架的一點粗淺看法,也讓有些人對這個議題有興趣


很多人的心中所想的事是,重量到了極限後,碳纖車還能怎麼走?


 


在這裡,我想,我個人的看法是:輕量化其實是廠商的「實力展現」


但是輕量化對很多廠商來說雖然仍是一個難題,但是這並不是最難達到的


如果廠商就只懂得輕量化,那麼這個廠商其實「未必有什麼了不起」


 


對我來說捿安特能夠做出八百公克左右的車架,「只是意料中的事」


捷安特雖然目前在輕量上面沒有做到泰和或拓凱的等級,也差不了太多


所以,車架輕量化對於本來車架就做得不重的它,「難度並不算太高」


 


對比於BMC或者CERVELO,我個人的感覺是「設計」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某些車架對於風洞的強調,應該是未來的主要趨勢


 


但是這個問題就象你問曾雅妮,是球桿的流體力學重要還是揮桿重要時


他可能訴你把那個桿頭改不改成水滴狀,對於她來說沒有什麼太大「感覺」


 



除了輕還能做什麼?


過去,我常常在買碳纖球拍,但是球拍製作技術真的是「一日」千里嗎?


但是,為了要賣球拍,所以廠商沒有多少時間就必須要推陳出新一樣


總要告訴你,這個框加了什麼鈦絲之類的,但是那幾根鈦絲能改變什麼?


 


或者,又象是手機大廠每三個月就要推一系列新機種一樣


因為不這樣做的話,舊機的去化率太慢,就可能造成他們的利潤縮水


 


其實,現在的所謂的更流體力學的設計,不過是賣車的一種「話題」


真正改變個管型就能夠達到流體力學的效果?這個代價未免也太低了吧


 


而把夾器蔵起來或者是改走內線,其實都是相同的一種思維,不能夠說不對


但,想想看一台車做得再怎麼樣降低風阻好了,最大的風阻畢竟是人不是車


 


碳纖車架發展到這一步,如果真的有人能想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產品嗎」?


我個人的想法是除非眼前科學有什麼突破性進展,不然可能性太怟了


 


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頭看,車架發展的歷史,材質的變化是最明顯的


但是材質變化的內涵,從某些層面來看,也存在著重量變化的問題


所以,為什麼我會說,如果用重量來解決問題,或許會是最容易的


 


如果重量走不通了呢?那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呢?有人想到過嗎?


如果我們把BMC或者CERVELO的做法拿來看,設計背後意味的是什麼?


或者我們這樣思考「降低風阻」背後的思考是什麼?我個人想的是----效率


 


因為對於公路車來講,比的是什麼?那些細微差距的背後不就是----速度嗎?


速度當然從大力金剛腿的人來說,那指的是回歸到最後的人的腿力


但是就算是你的輸出很大好了,這也必須是你的都是「有效的輸出」


 


也就是你的輸出能夠「轉化為速度」而且最好是「一比一的轉換不會流失」


那如何會達成這樣「有效率的轉換呢?」這就要看「設計者的功力了」


 


基本上,目前最講求車架設計戰力的公司,應該是BMCCERVELO


CERVELO的幾何,一度應該是目前存在的數一數二銳利的幾何



設計與效率


當然2011的改款,或許讓這樣的銳利性出現的「數字效率」下滑的疑率


但是,我為什麼一直稱許這家公司呢?就是它會思考如何做「效率彌補」


 


比如說S5S3的轉換過程中,S5TT車中管與後上叉接點的降低


沒有人會懷疑,有了這樣的改變之後,S-5騎起來會比S-3會要來得慢


這種改變車架結構的想法,你能不說是一重從「效率思考的設計?」


 


或者你從R3改款之後為什麼要做BB RIGHT呢?這不也是從提升剛性來思考


用五通剛性的提升來達到車架軸距變長之後,可能的效率下滑的問題


 


過去一直有人在問我BMC後下叉接點的問題,他們懷疑那是美觀因素


事實上,接點低是不是美觀的問題,應該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是接點低,對於後三角的剛性提升,卻是一定會產生的作用


 


如果你注意BMC的後三角,你可以想到那絕對不是一個舒適的後三角


因為從設計者本身的想法來看「效率」才是它要的,「舒適」根本就不考慮


 


在材料科學還沒有突破性進展時,碳纖應該還會是---市場的主流


所以當「重量」的話題,不再是那麼重要時,車廠總是還得要活下去


我所看到的下一個話題,其實我個人認為已經有車廠想到了


 


BMCCWEVELO其實已經為「效率」「設計」重新做了詮釋


後面的車廠如果要創造話題,那麼可能也是得從這個方向去發想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照片取材自CERVELO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