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量
很多人常常在引用所謂的爬坡幾何,也有人談攻擊幾何
我不知道這樣的講法究竟是書上寫的,還是有人信手拈來的
或許常在看車架幾何的人或許用同理心,知道他在講什麼
但是,這個差別性究竟是從那裡演化來的,是不是角度絕對有意義?
以我個人的體悟而言,我會認為每個人的爬坡幾何並不相同
因此,車架廠本身的幾何設定有沒有意義,並非定論
當然如果你用百分之八十與百分之二十的原則來看
這樣的定義,其實是針對比較大涵蓋範圍的一種說法
所以,如果你不是那麼的講求精確性時,它還是有一定有效性
但是所謂爬坡或者攻擊幾何這種想法究竟對不對呢?
觀於這一點,我並非專家,更沒有深究,所以我無法做答
不過,我個人的體悟是,所謂爬坡和改擊是指肌肉的使用方式來的
你如果是習慣於使用四頭肌的人那麼你的選擇可能就是攻擊幾何
如果你習慣於使用臀大肌的人,那麼你可能該買的就是爬坡幾何
而這種習不習慣的原因,歸結到底,應該是人本身身體幾何的問題
而FITTING本身的基礎測量,其實就是在找到這個問題
量身車的效用則在於抓到基本差異性有多大
平衡
之前和一位老選手談到他在日本訓練的經驗時
他曾經提到一個前後輪比重的問題,那時覺得非常的有趣
其實這個前後輪比重的問題,讓我心裡面產生一個猜測
為什麼車架並不是所謂的一比一,這樣的結果對於車究竟會有什麼影響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老車友所寫到的文章中,在一堆人回應中
有人談到了可樂果車的一些問題,對於可樂果的前軸距設計頗多批評
如果再回到日前零異網站上面,對於捷安特的SLOPPING車架的一些論戰
或許這些問題背後後的本質就開始浮現了
我個人的解讀是,是不是所謂車架本身的平衡性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什麼樣的設定才是好的設定?是所謂平衡度越大的設定才是越好嗎?
後面短前面長
車友的批評談到可樂果的後面短前面長,所以操控性有問題
我記得之前我也曾經批評過可樂果是動態平衡車架,非常講求操控性
其實可樂果最主要的問題應該是用前面來平衡後面,因此車架本身不平衡性太高
而這個問題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立管角度設計上面的問題
這樣的設計如果在鋼管車時代可能問題性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如果是碳纖車時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呢?----重心不穩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軸距做得太短時,你可能會發現下坡時會不平衡
其實這個問題是我之前測試一台碳纖車時,無意中發現的
也就是如果你沒有注意到車架平衡性時,你可能在平地時意氣風發
但是你可能在下坡時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個樣子
可樂果之所以用前面來平衡後面(可樂果頭管角度比較斜)
只能說是為了車架平衡所做的一種---「必要之惡」
但是,這樣的幾何設計當然不可能沒有問題
如果你覺得它的車架在操控性上有「鈍」的感覺
或者後來有人說EXTREME-C根本就不算是爬坡車
其實在本質上,在我個人的看法中都算是合理的
可樂果在思維上可能思考的是加速性,所以它選擇了所謂的攻擊幾何
這樣的設計造成了車架的重心前傾,所以必須要做重心轉換
但是目前看來這樣的重心轉換,反而造成了操控性變差了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樂果當初所始料未及的
另外一點我的質疑是,是不是車架材質轉換之後也應該有不同的思維
重心
其實後面短前面長的問題,是單純針對於車架幾何的一種論述
因為廠車的幾何原本就是設定好的(或者廠車本身就有所謂功能導向)
因此如果你是走功能走向的人,你只能跟隨著車的設定做調整
但是,如果我們考量到騎乘者本身的騎乘習慣時,你將會發現
跟隨著騎士本身的身材變化,基本上每個人的攻擊或者爬坡角度原本就不同的
也就是說跟隨著騎士本身所做的調整,才是針對重心所做的最有效平衡
為什麼很多的量身訂做車出爐之後,騎乘者會覺得比之前廠車好騎呢?
我個人的感覺是事出必有因的
另外,選手車真的就是所謂廠車嗎?還是特製的?
這個特製本身有沒有所謂量身訂做的成份在裡面?
事實上過去我和LITESPEED經理談時,我知道那是量身訂做的
文章是知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今年台北自行車展日期(3/16---3/19三四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