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年以來談了不少車架的問題,這些是我過去就想要談的


在家中的車已經不再是天龍八部,而成為天龍十部之後


老實說如果買車是學習的下一步,那指的絕對不是我


 


技術沒有進步的那麼快


 


在買第一部LITESPEED時,有人曾問我砸錢的動機是什麼


那時剛好電影超越顛峰在上演,我想我的心情是了解「顛峰」是什麼樣的情境


 


但是在騎過那麼多車之後,巔峰對我來說如果不是麻痺而只是細微差異時


那麼我不得不說,在走完山不是山到回歸山還是山時


那個掌握本質的能力,讓我驗証到一件事----


差異只是廠商創造出來,讓你繼續購買下去的一個藉口


 


把「差異」放在時間的長河中看或許會比較有那麼一點意義


但是如果你把差異放在小尺度來看時,那個變化並沒有那麼大


 


如果大家去看電腦演進的歷史時會發現那個詭跡---似曾相似


我記得當年採訪華碩時,曾經聽童子賢講過所謂超級486的故事


也就是在電腦演進過程中的某個階段,都只不過是某個產品的修改


只有到了某個時點才是真正的跳躍,才是真正的轉變


 


把電腦的情況用在碳纖車架上面,你會覺得好象一個模子出來的


從我買第一支美利達的碳纖車架到CANNONDALE SUPER SIX HD


如果硬是要拿來比較的話,你不能不說這裡面的變化真的蠻大的


 


畢竟這兩支車架無論「重量」「剛性」設計都完全不能比


但是從台灣開始出現碳纖車架到現在可能不只是二三年吧


這就是把差異放在較長時間列來比較,所會出現的結果


 


但是如果這個時間序列沒有那麼長呢?那或許就是下面的結果


最近在騎一台2007-2008年的CANYON碳纖車


如果回過頭來與2010騎過的新版CANYON相比


我的感覺是,那個差異性真的沒有大也沒有那麼明顯


 



碳纖廠的進化方向


碳纖車架的進化如果按照我的分類的話是沿著兩個路線在走的


一個是車架設計的變化,也就是大口徑追求剛性---CERVELO


一個是車架設計的輕量化最典型的代表是SCOTT(不意味忽視剛性)


 


也就是說碳纖車架逐年在修改,但是那個路徑「幾乎」是一定的


 


CERVELO除了R-3之外,曾經出過一款非常誇張下管的S-3


不管是R3或者是S-3其實都是各家車廠抄襲的對象


而這就是所謂在「結構剛性」上面所做的必要之惡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碳纖車除了使用LUG系統的車(典型的如COLNAGO)之外


給大家的印象應該就是屬於「猛獸」外表上雖然有變化本質上是一個樣子


 


這樣的結果,除了代工廠的技術等級差異之外,其實製作難度反而下降


因為要剛性好的話把管子做粗就好了,甚至T-700的碳紗都能做得到


 


除非是你在重量和「材料強度」上面有要求,成本也能跟著下降


 


至於輕量化的代表SCOTT ,從CR-1演進到AAICT大概也維持了五六年的時間


但是ADDICT的重量雖然輕,只能說是一台剛性剛剛好的車


 


總結碳纖車架在設計上面另外的變化大概還有幾種


1.一種是BB上面的規格變化,如BB30或者BB86,但是這個變化其實是和車架的剛性有關的設計(看看捷安特的超誇張下管)


2.另外,應該就是最近比較新的所謂大頭管(嚴格說也不新了),現在也一堆廠開始追了


 



所謂進化難道沒有極限?


當重量做到八百公克附近,要維持剛性時已經沒有那麼容易


至於說車架做到這種程度時,要有什麼更大突破,恐怕就更難了


 


其實早在碳纖車能做到這個程度之前已經出現過770克的鈦車


而鈧合金的車架也曾經出現八百公克多的產品,但是也就不過如此了


而這些產品或者只是剛性只能算剛好,不然就是軟到被唸到死


 


SCOTT做到ADDICT時,再下來似乎沒有什麼更偉大的產品出現


CERVELO在經典的R-3之後雖然有R-5出現,但是那個價錢更讓人驚豔


 


即便是「材料強度」能夠補強,看來目前都已經善加利用了


因此所謂的進化,現在來看其實並不是豪無止境的


 


領導廠商走到這裡,還有多少的空間可以玩呢?這是我最想知道的


雖然它還是可以保持技術優勢一段時間,但是如果沒有更大突破,那麼只不過是等落後的廠商追上來而已,雖然這些落後廠商未必追得上


 



 


後記


R-5會找上誰代工?


基本上碳纖廠是有技術等級之分的,也就是高階中高階或者中低階乃至低階


我們所看到的這些進化,其實是品牌商和製造商合作開發的共同結果


 


但是掌握或者開發出先進進術的,多半都是所謂製作高階的廠商


一般人認為這樣技術高階的廠商可能很多,但是在我的理解中並不多


非常可能算起來時是一個手掌都還用不到


 


比如說CERVELO R-5的超輕量版本,目前能製作出這樣車架的廠大概只有兩家


因此,有車友和我反應說R-5可能換廠做了,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困惑


因為CERVELO不可能拿回去自己做(我的理解它應該沒有製作工廠)


目前輕量化技術最好的工廠,全部就只有台商,不可能是義大利


 


而能夠在輕量化上掌握這樣技術的,應該是系出同門的那兩家


但是我並沒有聽到說另一家接到CERVELO的單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