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舊版的超六)



之前有個朋友要代理一個國外品牌,言語之間不免把這個品牌說的十分神奇


當時我腦子裡想的是,有這麼好阿,那我是不是也應該要買一部


之後我把這家廠所談到的碳纖LUG技術拿去航翊問陳副總


他只告訴我一句,有那麼好,那請它拿一段來給我做材料分析


我頓時無言


後來想起之前和單車身活張總編輯聊天時他所談到的一句話


「所有的銷售,只不過是作文比賽而已」不覺釋然



(新舊版在做法上有不同)


還記得EASTON-ENT嗎?


如果記憶力夠好,我想不少人應該記得當時有一篇奈米碳管的報導


而這個技術當時就被用在B牌的碳纖車上,由於有這項科技的加持


當時這個號稱是瑞士做的車架,在台灣還紅了一陣子


我那時後還不認識航翊陳副總,但是碳纖廠倒是認識個幾家


當年的三月自行車展,我剛好和明安的工程師有個飯局


於是不免把這項尖端科技拿來做為訪談的重點


結果他告訴我,所謂奈米碳的技術他們早就問過合作的日本廠


日本人當時告訴他,這項技術對於材料強度提升不過在5-10


我一聴不免呆了,那個廣告不是說這個材料的強度不是比鋼還來得好嗎?


後來有機會問到了一個工研院的人,自己也上網谷歌了一下


才發現奈米碳管在這裡只能做為摻料來使用


也就是說這個技術,並不是想象中的把奈米管拿來做車架


奈米管或許是有著一定的材料強度,但是做為摻料那個結果------


而且奈米碳的價錢差異性很大,有貴到爆的也有象某位工研院人士說的


:你來的話,我們免費送你一些


我不是專家,我想我做的這個不怎麼太科學的調查已顯示


原來這個東西裡面是那麼一回事


但是這個或許就是我在說的-----資訊不對等的好處


賣東西最好賣的對象是什麼-----不就是那些不懂的嗎?


(這台車和SCOTT很象)


你管他是幾K


前些陣子看到大家為了表布是幾K的問題在爭論,我的想法是重要嗎


CANNONDALE最近的超六表面的紋路是大理石紋,而且重量只有八百五十公克


但是應該沒有人去質疑這台車的剛性


至於什麼時後流行用T-700T-800T-1000來解釋問題,我已經忘了


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是被用來評斷車架好壞的關鍵


我記得去航翊碰到陳副總時他告訴我碳紗又不是只有這個名稱


T-1000也不是最XXX的碳紗,航翊有陣子用的是50噸的紗


材料強度對於車架的影響絕對不會超過幾何結構


 


那時我才比較清楚,原來這些都是廣告用語,有著被誇大的嫌疑


當然這樣在講並不表示材料對於車架沒有影響,而是它能影響的部分有多大


當然如果材料強度是配合著幾何結構在做的話,那麼它的效益就會被放大


所以,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這些的名詞都是廣告化的名詞


至於紗是怎麼用的可能大家也不清楚,而事實與大家所想的也差很多


碳纖車架的織布並不是只有一層,至於那一層用的是什麼砂其實並不一定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台車是用T-1000做的也不一定義味著什麼


因為到底這台車是用了幾層的T-1000我們並不知道


而且非常有可能為了降低成本,最後有加台麗的紗在內


(註:台麗的紗是國內做的碳紗,品質上被認為和日本紗無法相比)


當然這時就更不用去談你用的紗是織成幾K布的了


 


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是----只有可樂果有要求OE廠每一層都用3K


對於車廠而言,怎麼樣做到他們所設定的強度就夠了


是不是要用到什麼樣性質紗,其實並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


除非說這台車的代工價位很高,而對方要求要 又輕又強


那麼很可能他們才會在工法和堆疊乃至於用料上面做一些排比


 



被神話了的功能還是價錢


究竟碳纖車能夠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其實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是我常常看到的卻是,功能似乎被誇大了


大家都說TIME---就是金錢,似乎TIME車架應該是做得很好


其實TIME之所以貴是因為,它的成本一直壓不下來


成本壓不下來的原因,或許才是它有價值的地方


因為一體成型車架的成型技術,很容易造成管壁的厚薄不一


除非你每支車架都用X光去照,不然你不可能知道這支車架哪裡有積缺膠的問題


但是TIME用的老舊技術在當時卻是可以克服這個問題的


所以TIME之所以好所以貴,大概問題就是出在這裡了


但是,碳纖的做法現在都已經不知道改進到那裡了


現在做到管壁厚度一樣,最好的做法早就變成是管對管


這樣的情況下做法最容易而成本也能壓低,所以TIME還在用那個老舊技術?


消費者如果稍稍留意就會發現有幾支車架如LOOKTIME乃至於可樂果都這麼做


其實在車架技術上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問題


因此,碳纖車有那麼神秘嗎?除非它是用了什麼了不得的技術


不然我實在不知道現在的碳纖車之所以貴的道理在哪?


很多車架現在的價位都還下不來,有些更強調手工打造,性能和神一樣


其實這些車架價位下不來最大的原因是為成本太高


很多都是在反映模具成本,而不是有什麼技術上的優勢


所以當它一支車架要賣到十幾二十萬,甚至有一萬美金的


我只覺得那只是為了售價所創造的神話



(DT的直拉花鼓?)


 


就象最近某些廠又在強調它技術的獨特性時,我不免想到,那不是某某廠做的嗎?哪有他說的---那麼偉大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