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車時路經卡普,953和SUPER RT-033的合體
這組輪子做得或許算不上是完美,這組板子的剛性卻真的接近於完美
記一組人間凶器----航翊的-----SUPER RT-033
早在今年三月自行車展前,我就已經知道了這個訊息,在收攤的時間,真的好想就這麼的把它帶回家,但是李總告訴我:那是樣品,除非你想要當裂士,不然真的不建議你現在騎它,於是這組輪子就成了我這幾個月來的懸念。
在這幾個月之間,航翊的輝哥、楊協理,被我不時打去問的電話,搞得想必耳朵都長繭了,但是我很清楚航翊的研發流程,我知道最遲七月,在休閒展上它就會是公開的秘密。果不其然六月的某一天,有人就那麼的通知我:你可以過來了,於是我很清楚----這會總算是跑不掉了。
我並不是沒騎過RT-03,我還用自己的方式編了一組2BY2的 RT-033,但是我對於材料強度對於整個輪組所能產生的轉變是什麼?真的是充滿期待,輕的輪子過去我騎了不少,也曾在五指山下滑時燒掉過框。嚴格來說到目前為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LW,但是LW應該算三位一體(輻條、花鼓、板子成為一個不分開的完整結構)達到剛性的極致,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但是鋼絲輪有結合點先天上就會有它的缺陷,在理論上它可能是離完美會有一段不小距離的輪組,如果用LW做為比較基準,那麼我想知道SUPER究竟比它差多少。
過去試LW時,是以北宜做為測試地點的,這次似乎沒意外的選上了這裡,建國南路到國史館的路程上開始做了一些熱身,雖然我並不喜歡掛大盤飆速度,不過這組輪子的特性確實和LW有一些類似,重齒輕踩的效果簡直可以說近乎一模一樣,只不過LW作動時你可以覺得它就是一個整體,而SUPER在運轉時,鋼絲的作動還是可以感受得到,但是在動能損耗率上幾乎可以說是接近於零的。
SUPER RT-050做出來了,不過好象連貼標都還是用舊的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在速度拉升上卻是非常的容易,即便是用到了最小的齒片,你腳下感受到的依然是輕,那種吸血的感覺,甚至可以讓你達到撞牆的地歩,很多人誤以為只要輕的輪組就可以有這個效果,其實是大錯特錯的,因為結構不好的輪組,雖然輕但是動能損耗卻會非常明顯。很多在武嶺表現不錯的勇腳或許都感受到過輪組踩上去拖的感覺,其實那就是結構剛性不夠好的徵兆,LW就不會有這種情形,在SUPER上也沒有,也就是說它和LW一樣,是一組「又輕又強」的輪組。
當然或許很多人都會有相同的感覺,在平地上表現得好比較容易,只有爬坡才能檢測出板子真正的剛性,畢竟與地心引力的對抗,才算是對於結構的一種真正蹂躪,因此軟不軟腳爬坡就知道。
坡陡不陡,你的身體知道,同樣的好的輪組也知道
北宜的坡相較於許多艱困地形而言並不算特別的難,選擇它的理由因為它會是連續的上坡與下坡,從國史館一路上爬,那種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幾個緩坡的感覺是騎起來非常的流暢,我一路沒有抽車只是用固定的轉速在帶,即便旁邊有車友急行而過,也沒有追擊的衝動,就只是照著我的速度在騎,雖然用傳統的大盤,但是看看飛輪,竟然還剩著幾片,和之前騎LW掛著23齒的飛輪相較,果然也是不遑多讓。轉換到幾個比較陡的路斷時速度果然稍稍慢了下來,站起來抽了幾下速度馬上又回復,一點都沒有軟腳的感覺,雖然我並不常用爬坡的方式在練車,但是很明顯的這組輪子在爬坡上果然比一般廠輪占有更大的優勢,輕固然是它的特點,但是加分的部分應該是這組輪子的結構剛性不輸給一級廠輪,既然結構不輸在重量上又占著極大的優勢,也無怪於在爬坡上能夠領先了。
航翊的輪組都有特殊的煞車邊,所以你能輕鬆下滑而不必擔心燒框,但是我發現---這組輪子似乎沒做,這讓我刻意的想試一下它下坡的耐力,沿著北宜,我用近於十公里的速度規下山,可能沿路快速駛過的車友還以為這傢伙是車子壞了還是不會騎,當然幾個比較大的彎也試著疾行而過,或許胎本身的抓地力也不錯側向的表現平穩,沒有任何打滑的感覺,下到山腳看了一些框,沒有絲豪的異味,顯然這組框不但重量輕,耐高溫的表現也不錯。
與過去我所騎過的航翊輪組比較,我會認為這是航翊目前做得最好的輪組,但是整個測試過程中我個人認為仍然有可以改進之處-----
個人認為前輪側向剛性部分仍然可以再提升,因為前花鼓的設計,談不上完美,可以說在轉彎時是板子的剛性彌補了部分缺點,也就是說是板子救了前花鼓,但是如果考慮到側向剛性和大轉彎的穩定性問題,可能前花鼓重新設計改直拉的會更好,另外後花鼓考慮左右張力比表現與傳動的穩定,仍然可以略做改進。
或許即將上線的航翊版碳纖花鼓已經對此做了修正。當然也不是說這棵花鼓一無是處,幾位共同參加測試的朋友均表示,這組輪子的慣量維持得不錯,在長距離滑行時速度掉得很慢,或許那棵陶磁培林真的起了加分的效果。
基本上對於這組輪組,目前騎過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感覺----
-----如果你覺得LW太貴,而你又在找一組不後悔的輪子,那麼它或許就是你最佳的選擇
(文章是智慧財產,歡迎連結,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