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917

  BORA在本質上就是原來那個BORA,這些年來真的大改款了?

LW這些年來有改變做法嗎?它的製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嗎?

車架到了六七百公克之後還能怎麼樣,難道要朝500公克邁進?

 

有些人就是要嘗新,所以商人就要滿足你那個想要新的念頭

但是,你對於那個新的部分你真的騎得出來,而且說得出來?

就算是玩家除非你是真的玩家,不然也只不過青菜說說而已

 

那天在航翊的園遊會裡,對於LW做車架,一些業內有著不同看法

最極端的看法是「LW進入了它不懂的領域,或者是走下坡的開始」

我個人認為這個立論的背後是質疑LW可以複製它在輪組上的成功

事實上商場有一句話叫隔行如隔山,不要去玩自己原本懂的事

 

我不知道LW是不是如別人所想的認為自己進入別的領域一樣行

但是,我對於LW想切入車架領域的想法是,他也是要求新求變

LW在輪組製作上確實是樹立了典範,無可否認那是種全新的思維

但是,LW自己承認這支車架是找台灣代工的,這應該也沒有問題

 

我想大家會質疑的是,為什麼德國做的車架會比台灣高貴那麼多

而我在看這件事的觀點是,車架製作其實是「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LW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做出了「新的做法」那當然會是耳目一新

但是,如果只是打著LW的名號,所以就可以貴?那它就錯了

 

LW確實可以貴,但是那不僅因為它是LW而是必須做到典範移轉

但是碳纖車架製作並不是LW的專長,它能夠破解現有的做法?

如果它好膽就把車架送測或者是辦個試乘會而非贊助個選手

 

它的貴有道理?

 

而且最妙的是它目前還沒有告訴別人它的車架究竟是高明在哪?

如果它真的做出了什麼偉大的不同,那絕對不會是不能說的秘密

你想某個廠牌就可以神話那個高爾夫球洞了,難道LW它不敢?

 

我比較好奇的是碳纖車的下一步是什麼?或者變出什麼樣的花樣

如果要比重量是比較容易做的一件事,尤其對那些還很重的車架

但是別人都己經做出那麼輕的車架了,它又能夠輕到哪裡去?

我想碳纖技術發展到這一步可以說幾乎是前無進路後有追兵

 

大家說不出口的事情應該是,這些車架為什麼還值那個價錢

在上篇文章裡我曾問道一件事,LW憑什麼認為可以比CANYON貴?

LW比較會做車架還是CANYON比較會做車架(雖然兩者都是代工)

做車架這件事是需要些學習曲線的,LW在這方面有過什麼特別經驗

 

根據別人告訴我這支LW要賣18萬?以訂價策略來說打的是品質

所以德國人的想法是?在德國做就可以做出比台灣更高的品質?

難道德國人認為騎腳踏車的人可以把它視為腳踏車的賓士、BMW

 

對於懂製造的人來說,它可能會清楚一件事品牌不一定等於品質

他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支車架是怎麼做的,生產的成本需要多少

 

P1010853

 

品牌就是品質?

 

那天有位車友把台灣對於這支車架的介紹(並非測試文章)傳給我

我看完之後只覺得(雲山霧罩),因為既非測試更沒有任何說服力

或者這就是單車市場的不可說不能說,因為根本就沒什麼可以說的

 

對於懂車架製造的廠商來說,要做一台本質上的好車不難

至於外觀設計對它們來說是為了鑑別用的,不一定和性能有關

對於機械測試來說你的外觀設計有什麼作用,也會呈現在數據裡

所以一些說的很神的作用,事實上有沒有那麼好,其實測得出來

 

至於那些刻意強調的功能是不是那麼大,可能只不過是數字遊戲罷了

我喜歡談說好,那是好在哪裡?事實上CANYON過去就是在顛覆這

如果你一直追蹤一些歐洲測試雜誌,就會發現測試數據它數一數二

 

它其實就是想告訴你,一般人所謂的好,根本就非出自客觀標準

另外,在本質上它更想說的是,你們所謂的好車(其實不怎樣)

你可以說CANYON是在對消費者洗腦,但是你很難說他說的不對

 

不過消費者並不是專家,所以CANYON做法雖對但是未必會有效

市場上很多人買的是品牌,而且在購買基礎上(是它選擇相信)

大家都知道人的因素大過於車的因素,但是冠軍就是有說服力

 

大家其實不清楚一件事,要把東西做好其實純椊就是一種(堅持)

對於市場來說絕大多數人就是(生意人),市場沒有那麼多好產品

所以一個好產品被做出來之後,想要突破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容易

 

BORA在本質上就是原來的那個BORA,修改就不過是個小修改

除非它改成三位一體或碳纖輻條,不然就永遠是那個鋼絲版未

它的價錢會隨著時間緩慢的下滑,但是在本質上依然是那麼貴

過去有人說過15萬的車架是3萬成本2萬塗裝10萬的LOGO

品牌的價值依然是單車市場不能說的秘密直到它失去公信力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