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有人問我一台車真的值得等三年四個月嗎?其實這話問的很有意思




每個人的想法非常不同,就像capangolo 80年紀念版,你說值不值不值得




或者有人會說,懂的人就知道他的價值,或許這是對的,但我不敢如此說




 




所以我會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台訂製車,但是買訂製車的人該懂它的價值




至少對我來說當你騎了那麼久的車之後,你應該知道這台與那台之間的不同




造成訂製車之所以有價值的原因在哪呢?我的看法是正確測量與特殊的幾何




 




那天阿煌讓我看了一張車的圖片,它告訴我車主高174,但是胯高是89




我身高是178,但是很對不起,我的胯高只有81,而我的頭管高是15cm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這位車友要買車的話,似乎不存在適合他的產品




 




因為我的高低差是7,如果以89x0.875的話,這位車友的座管高是77.8cm




也就是說這位車友的座高比我要高7cm,這個世界應該沒有高22cm的頭管




除非它的高低差非常大,大到可以到達14cm,即便如此很少有15cm的頭管




 




就算頭管的問題解決了,那麼這麼高的胯所以他的長度是下半身比較長才是




當你下半身比較長時,另一點就意味著上半身會比較短,所以上管長也不對




因為很難會買到頭管比較高但是上管比較短的車,所以它應該是要訂做才是





 退無可退也算能騎?




但是,很顯然它一看到品牌價格就買了,根本沒有考慮到該去做一個fitting




所以我看到的那台車是一台長頸鹿,我想之所以如此還是為了讓他能夠騎




但是任何一台車,要讓人能夠騎(都應該是有辦法的)重點在好不好騎而已




 




過去很多人都相信車是可以調整的,只要範圍不是那麼大,應該就沒有問題




對於有這樣想法的人,我只能說那是「想當然爾」的誤解,未必合於事實




你只要想像一個畫面,當你的座墊到了「退無可退」時車騎起來有何意思




 




買車的意義並不在於讓它「可以騎」,通常錢花得越多,理論上效益要越大




但是很多人給人的感覺是並不在意車「好不好騎」,主要的理由可能是它不懂




一般來說我們可能認為這個問題可能是「賣」家的責任,買家只不過受騙了




 




不過這樣的問題不只是存在很久了,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教育之後改變並不大




有些或者是車店不想做這樣的投資,但更可能是這樣的投資有沒有意義?




你只要看serotta的系統裡雖然有資料庫給你比對,但是未必有車可以讓你買




 




你就很清楚這樣的設定之中一定是有訂製車存在空間,才能達到完整的效果




 




但是,消費者可能並不想訂製,或者說訂製的價格根本是大過了它的想像和預算




比方說台灣的本土廠商中目前並沒有碳纖車訂製這一項,所以你根本沒的選擇




 




你能夠訂製的產品可能就只剩下金屬車架,而且願意如此做的廠商還沒有幾家




我所認識的大前輩就笑某家願意量身訂做的廠商是(做功德),根本就不會賺錢




 




其實對於量身訂做來說很多人認為廠商拿喬,這樣的想法說起來也是想當然爾




因為消費者習慣用大量製作的思維來思考製作的難度,而根本忽略了廠商成本




或者認為歐美的產品「售價」就應該要高一截,國內做的應該賣的就應該便宜




 




但是「品牌」效應放在量身訂做上的「理由」是什麼?這一點真的被認真思考過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它的量身或者幾何功力夠,那麼就「具備」了一定的價值




如果它在車架製作的「能力」上和車架重量的「控制」上也夠高,那就更棒了




 




我所謂的「能力」和重量的「控制」其實是互為因果的,能做到的廠其實並不多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量身訂做廠,多半是強調「工藝」和「外觀設計」




你看到的這些車其實根本或者從未被考慮拿來做「競賽」,也就不是那麼意外了




當然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這種車根本不具比賽「優勢」,或是貴得讓你覺得捨不得





 何時能有量身訂做的碳纖




所以對於量身訂做來說消費者就算真的懂,它能夠拿到的車未必合乎他的要求




而多半的量身訂做車其實也不是以比賽做為前題來製造,當然也就閃過了問題




 




就量身訂做這一塊來看,碳纖其實是最具有重量優勢的,偏偏問題也是最多的




因為除了美國某家廠的製作方式之外,多半碳纖的做法是「模具」得有一定的量




所以你越期待的產品,其實就製作來說反而是越不可能的產品,價格就是問題




 




我所認識的大前輩開玩笑說要花二百萬來做一台它自己的量身訂做「碳纖車」




航翊李總說「等他退休了之後再找我和小顧開個手工工作坊,自己做來玩」




不管這兩位前輩說了什麼,其實都代表著碳纖量身訂做,就廠商來講有困難度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一些廠商的價格是合理的呢?我認為真的是見仁見知




 




那天社裡一位朋友騎了那台34個月,認為有一級碳纖車的實力和水準




其實我心裡所想的是,對於會做車的人來說,即便不是碳纖就會輸給碳纖嗎?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