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
那S6還是拓凱做嗎???不是HI MOD,如果說EVO不能買,又或許EVO比較適合多少體重的人買?EVO也有HI MOD
那一般款的S6剛性夠嗎???
會不會一般款的S6剛性比EVO還好??
強者朋友一直認為S6很軟,不知道它是不是沒試過HI MOD。
另外劉大對SCOTT的ADDICT SL的看法如何?
你對車架有多敏感?你能夠騎山車架的差異性?你能說出差在哪嗎?
一直以來做車就是個學問,怎麼把車做好?更是車廠高下的差異所在
同樣一個矽膠心軸的技術同樣被所有高階車款使用,但是依然存在差異
我和大前輩討論過車架的做法,(一樣的工法,如何使用就是一個學問)
而對於車架的認知,車架廠內部的人騎不騎車,有沒有熱情更是個關鍵
事實上台廠過去設廠那麼久,技術外流「應該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不是嗎」
那,為什麼那麼多陸廠COPY了台灣那麼久,台廠為什麼還沒有被取代?
一般消費者多於業界的認知是很有限的,絕大多數只是跟著別人以訛傳訛
泰合如果談到輕量化的技術可能被認為最好的,但是不表示性能也是最好
我覺得拓凱內部對於某些價值的堅持,應該是他們迄今口碑很好的原因吧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就超6HD和超6EVO車架(具體外觀)的設計做比對
如果你看過EVO的(下管)(五通)和(後三角)你會認為二者相同嗎?
一般車店在談論車架剛性時喜歡踩大盤然後車架傾斜45度來觀察變形量
如果你也照本宣科做了(相同動作)我相信你「應該不會想要買EVO」
絕大多數人買它的原因應該是市場轟傳他有很多合法流出品且價格便宜
一般人都有一個(茫點)認為大品牌的一級車架,是會差到哪裡去?
但是它們可能「忽視」了這車架本身當初是為了和捨肥肉比輕設計的
而你談到SCOTT的ADDICT SL讓我在思索你是否業內或得到某個市場傳聞
因為有一些傳言是說EVO的設計者和SCOTT某款車架的設計找了相同的人
老實說我沒有騎過SCOTT的ADDICT SL,我只騎過它的ADDICT配LW的輪組
有了那次的(驚驗)之後,讓我對於這家廠的車變得(沒什麼太大興趣)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裡「偷輕」還只是整個車界趨勢的起步而已並沒有入魔
矽膠心軸的技術可以讓大廠的一級車(更輕)但是(事情總有個極限)
一般來說車架要保持剛性那它和重量之間(一定是有一個平衡點存在的)
偷輕或者也可以視為是某一種學問,但是對於車架結構得要有高度認知
我覺得偷輕偷到極點就和把車架做得很重說是為了剛性,錯誤是一樣的
你問我EVO要多輕才可以騎?事實上60公斤的我騎EVO都覺得沒有剛性
你想知道S6是不是比EVO的剛性要好,老實說以外觀來看是不証自明的
事實上我對於S6的舊款和HI-MOD的認知是這兩支車架用的是同幅模具
也就是說由拓凱所製作的這兩支車架在疊層和工法上面並沒有什麼差異
如果說這兩支車架在重量上會有比較大差別的原因,應該是出在碳布上
也就是說HI-MOD可能每一層都是用高階碳砂做的而一般版的S6則不是
S6帶塗裝的重量53.5的車架是1050,我那款沒有烤漆的則是843公克
如果要以騎乘感覺來論S6HI-MOD騎起來(五通非常空靈)且剛性十足
有關於S6HI-MOD五通剛性(雞排所做的測試)在車架排名中是第一的
(我想雞排那麼大的廠做的測試,應該不會想要滅自己的威風吧)
而我自己對於這兩隻車架的差異比較,我騎不出來S6會如你朋友說的軟
事實上我有一個(強者)朋友對於S6的評價裡,從來不認為有軟字存在
我這位朋友過去是十項選手體重接近90,而且瞬間爆力可以說非常的大
所以我的猜想是你那位朋友可能把我口中(空靈)的感覺誤以為是軟了
事實上S6和S6HI-MOD在五通的特性上有一些差別就是一是空靈一是沉
材料差異的影響過去航翊陳副總告訴我最多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間
但是絕大多數的工廠能夠把差別做到百分之十就不錯了,沒有想像中大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拓凱過去所代工的這兩台車之間,差異值應該也是如此
我個人的看法是S6HI-MOD應該是CANNONDALE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車
如果我們認為S6這樣的車架丁以用軟來形容,那EVO可能像是只糊的了
網頁提供未經授權之著作,構成侵害公開傳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