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dkoEY9  

想到幾個問題,請問幾何有分舒適型跟跟競賽型(高效率?低風阻?)??

 

當年唸社會學時最難讀的是帕森思的結構功能論,如果你是自己讀原典而沒有任何已經了知的人幫你解惑,那麼你唸到死可能也搞不清楚這個理論在講什麼,四十年過去了,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后,我們知道一件事,最厲害的人不是帕森思而是愛因斯坦,因為它只用E=MC2就解釋了問題。所以懂的人很清楚怎麼解釋,不懂的人則希望讓你變得更迷糊,這就是手段

 

如果你不曾花心思對一件事深入研究只希望透過懶人包對事物進行了解,那麼這世界就存在了舒適和競賽型的(幾何),就和品牌商把車架分類成空力車和爬坡車一樣,分類的原則在哪裡?我曾問過很多人,事實上我得到的答案都類似於「看圖說故事」,並沒有一個嚴謹的界定,到現在多種功能在同一支車架上並存似乎也變得很合理,一件事物最后演變成如此,只說明------全是人想出來的

 

公路車幾何出現前可有大數據?大數據是否來於嚴謹FITTING的結果?科學的要求應該如此,但是包括FITTING在內有哪一個人曾經嚴格把標準定在那裡去執行?並沒有。現在FITTING的設備越做越豪華,做的方式也越趨複雜,但是,設備無非就只是輔助而已,因為FITTING之所以需要是因為人因,但是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懂,因為上那些課領那些照的人很少人真的懂,他們只不過就是(工具人),如果你在市面上花了錢做FITTING卻沒有真的(解決問題)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只懂做法不懂理由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了解問題,當然也解決不了問題

 /tmp/phpkwRqWJ  

過去的文章常提到「幾何自有其意義」,但是我很清楚一件事,品牌商並不懂幾何的嚴謹意義,因為品牌商的幾何並非演算法所導出的幾何,多數幾何在代入演算之后結果並不盡然理想。純就幾何的理論來看,我覺得品牌商和一般騎士的程度其實(相去不遠),所以當品牌商創造了一些不怎麼嚴謹(甚至自己也解釋不清的名相后)反而更容易被那些消費者接受,因為看圖說故事的能力大家都會。

   

怎麼樣才叫舒適?對於每一個不同的個人來說甲的舒適(條件)和乙的會一樣嗎?這不是單純的身高的差異,這還存在比例的差異,存在著每個人的現狀所導致的(能力)差異。公路車是非常考驗人體工學的運動,對於每個人的「支撐」能力(有人常常提到核心肌群)有多少車廠真的在意過?所以多數講舒適談的無非只是頭管的高低罷了?那立管呢?車架的結構剛性呢?需不需要一併考慮?

 

什麼叫競賽型?頭管比較低(所以騎士必須要比較趴)立管比較陡(所以四頭肌用的比較多),從看圖說故事的觀點來看似乎是如此!但是你相信這樣的講法就能帶來「高效率」?效率是只用幾何就能夠解釋的問題?舒適和競賽對車架來說是不是存在著「不同的」結構剛性?要達到競賽型就只有頭管高低和立管角度這樣解單的考慮,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那是不懂幾何的人講出來的笑話。

 /tmp/php8eIx7R  

從雞排大言不慚的把單一幾何改了0.5度,五通高低相應於前叉變更了0.2然后就說大改款,說功能有多少改變,我就很清楚一件事,這家廠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錯誤在哪裡?所以你要告訴我車廠很懂幾何!事實上相對於車架的前后比例而言,雞排這些改變根本沒有什麼意義?那些測試報告值得相信?雞排這些改變從理論值來看根本就沒什麼,如果騎出什麼不同我寧可相信是來自工法來自結構

 

網紅講的空力車、衝刺車、爬坡車,是怎麼分類的?就幾何而言要達到某些效果那麼是要做某種程度的改變,但是你相信品牌商真的懂這些?這些年某些車架設計師很紅,我從他設計的車架中看出他在完管型和結構的花樣,但是,對於真的懂幾何的人而言,他的做法只不過是削足適履,挖東牆來補西牆。

 

對我來說多數我看到的情況就是見樹不見林,反正消費者要換車總要有個說服自己的理由,而品牌商只要做出一個很技術的讓你能夠信服的解釋也就夠了。說到底這些都並非嚴格的界定,事實上他們也從來就沒有真的懂真的要做到他們所講的應該要怎麼做,他們要的是賺錢,這種花錢花時間的事----智者不為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