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ZrRLI1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和顧大去大前輩那參觀他新成立的碳纖廠,此前,它是一家專門製作鋁車架的廠商,想設這家廠的念頭已蘊釀了好多年,從無到有,工作的人不感覺,創設的人應該點滴在心頭,儘管有創設鋁車架廠的經驗,但鋁和碳纖完全是不同材質,言談中,雖可以感受大前輩的成就感,但亦發覺要繼續走下去,可能還會面臨更多的問題,事后亦証明認真的廠商往往會(為難自己)

 

讀書會蒙大前輩的抬愛,在百忙中製作了兩批車架,第一批從完工迄今已歷時逾四年,第二批從規畫到製作已超過三年,日前廠方通知第二批車架重新製作過程中僅有四部通過檢測,其餘(未能過關),為恐車友等太久,要我情商其它人加款項退回,問題是我問了其它人---竟然(所有人)決定要繼續等下去

 

前次南下走訪大前輩時,是國華兄開的車,記得那時大前輩提及買了一個新廠房,受限於原址太小,產能倍受限制,想必對大前輩來說這是他人生中另一個風險與挑戰,台北展停辦迄今我已逾一年未曾走訪大前輩,只聽業內傳言他代工做的風風火火,目前很賺錢云云,業內朋友亦論及新廠所採用的製作技術

 

大量製造多半牽涉到使用機械手臂問題,朋友曾問我了不了解為何大前輩要使用比較舊的技術?我回他:就我的理解,大前輩對資訊的掌握一向不落人后(這點從他的碳纖廠一開設就可以把車架做在7-8百兄來推測),在未和大前輩連絡的情況下,我只能從人格特質和過往經驗判斷,它的選擇必然有其道理存在。

 /tmp/phpa9VmKj  

事實上我是從車架製作的失敗率(推測)此事「或」與機械手臂的協作使用有必然關係,朋友提及機械手臂目前已開發了第三代第四代與第五代技術,第五代目前已完成測試與量產準備,每一代技術都會對品質與產能提升不少效益。至於未來第六代的技術,是次世代的技術,與現有的焊接理論完全不同,可以想見,一旦這個製程如果成功,在投入人力物力的成本下,必然會申請開發專利。

 

人工焊接與自動焊接在物料上會有些許不一樣,觀念上也一直要更新與挑戰現有技術。這些是一般只購買車架的消費埋所無法知道與想像的。傳說中某家廠人工焊了五次都未過的的車架,自動焊接一次就測試過關,並且測到設備當機,車架都沒有斷,這對消費者來說有沒有意義?當然對碳纖才是王道者來說---無意義。

 

我去大前輩那看廠時,首次看到了TOUR雜誌拿來測試車架的設備,所以我才會感受到科技造車和一般人想像中的那些不同是怎麼來的。我常笑朋友的廠財大氣粗,因為他們很賺錢,所以才會有資金不斷投注在技術和設備的使用和開發上。他也從來不曾否認此事。我在文章中不斷曾提到鈦車是一項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如果你不是業內,大概就和看LINE的資訊一樣匆匆帶過。

 

黃清志購買的大陸車架(是很便宜),但是鈦郁做的所以貴就真的是黑心?那是不理解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設備是要砸錢的。你可以在台中地區找到很便宜一人就可以做的鈦車廠,但是如果你對真相了解夠多的話,你能對這樣的事情期待太多?大概有一堆人從來不會注意到關鍵所在認為我在豪肖。也只有像清志兄一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感受才變得比較真實與深刻

 /tmp/phpOt7JIy  

大陸改革開放后大陸東南沿海有很多個人工作室在燒鈦車,如果你那時看過價格你可能無法相信有多麼廉價,清志兄的買價和當時相比已經算貴族了,但看過那些品質和外觀,你也會相信那些也就(只值)那個價格。國外鈦車品牌你第一個要問的是它是自己做的還是代工的?我的資訊兩岸大的鈦車廠多半做的是代工生意,他們替哪些品牌商代工呢?沒力打的碳纖一直都是代工的,一大粒P牌的碳纖一直都是代工的,甚至很多知名品牌全部都是代的,如果你接受蘋果也是代工的事實,你就不能接受一大粒車很多也是代工廠做的這個事實?

 

對我來說任何代工廠都有技術等級的差別,之前的PINAREXXO是大陸代的工,現在為了做到更輕所以是找X翰代工,代工沒有技術等級差別,那當然你會找便宜的廠做,難道每家代工廠的收費標準都會是一樣的?那越便宜的不做的越多?

 

我的文章中常常寫到工法問題,SCOTT-CR1當年就是拓X做的,那是技術改變的一個時間點,西米露車架從R2.5R3是一個轉變,那也是不同廠做的,內地有專門製作輕量化車架的廠商,幾乎大家所熟知的輕量車架就是那幾家廠做的。技術含量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多數車友不清楚或者沒注意,如果你認為只要便宜就好,那別人拿玻纖當碳纖賣你,不也很合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