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報社經濟組和華碩施崇棠、童子賢---等科技大佬聯誼,就中他們提到所謂的超級486概念,事實上每個產業所謂的升級或者改款「未必有著太大意義」,但你如果對這項產品或者這項科技不了解,就像超級486一樣,你追逐的產品事實上根本(不換也可以)。所以你的早買早享受不過就是錢多罷了
我在部落格中常提到騎公路車前的運動,唸書時喜歡打羽球,在地區隊中練過,進入社會后還維持著這項運動。所以三步五時喜歡收集碳纖羽球拍,買到品牌商的業務都無法應付我,等到和碳纖廠熟識后,赫然發現很多碳纖車架廠(也)代工羽球拍,才了知以碳纖製作技術而言,除了功能區分,要讓兩支拍不同,不難
很多品牌都有所謂(系列)產品,比如PINARELLO的DOGMA,CANNONDALE的CAAD和SPECIALIZED的SL,但是這些系列產品「越來越好」的現像真的存在嗎?我騎過非常多部CAAD系列的鋁車,但是CANNONDALE最好的鋁車(或碳鋁複合)車是它的SYSTEMSIX,被認為是經典的CAAD-9並不如SIX-13,CAAD-9之后的改款是越做越差,舒適性或者變好了,但是剛性卻一直在下降。
有句話叫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當製作工法不再進步,而材料科學又沒有突破性進展時,熊彼得所謂的「破壞式創新」根本不會出現。所以多數的改款-------只是為改款而改款,PINARELLO的操作是一個典範,狗媽的辨識率從鎂合金時代就很高,到了碳纖時代更是如此,狗媽改了那麼多代究竟改了什麼?那些被推銷的人有幾個真的能騎出什麼差別嗎?幾何不變材料未變,只有設計改變
設計改變是什麼?有多大意義?它值得?你懂得?別鬧了!如果每個消費者都(過份理性)那廠商根本就不用做生意了。改變是什麼?把缺點改掉,讓使用上變得更好用更便利!手機、電腦的改款就是以此做出發點。公路車架有嗎?
車架事實上是維繞在(結構剛性)和(材料強度)上做文章。所以外觀怎麼改有兩件事才是真的關鍵(數據)和(重量),PINA在DOGMA F上講剛性提升多少,你怎麼知道剛性提升,不就是從結構剛性測試數據前(后)差異得到的結果,但是這種測試數據,不就只有原廠才會做,才會備份,你查過?觀注過?
懂這個道理,你就清楚PINA造型改多少就數據來講意義不大,只有這些造型或者設計造成數據和重量有變化,才是品牌商可以拿來(說嘴)的。這些年為了應付消費者的(需索無度)品牌商每年都要(推新車)這些新車要刻意做出(差異)對購買形成說服,有意義嗎?
消費者對於公路車的(認知)或者(理解)多半是品牌商提供,如果雞排到目前都不清楚自己的幾何哪裡有問題,鎮日說改了什麼,有多大成功?再找一些人代言測試,壟斷話語權,你有啥本領清楚雞排講的是真是假?
對車架來說剛性是基本條件。所以提升剛性是在講什麼呢?車架如果朝著絕對剛性發展,對一般消費者來說沒有意義,絕對剛性只對少數人有意義,不斷強調只對少數人有意義的(升級)那是懂車還是不懂車?
PINA車是有什麼設計上的缺點嗎?如果沒有,那就是為改款而改款,賣精品的懂得怎麼賣精品,但是車算是精品嗎?PINA歷來改款重量應該是最明顯的。早期騎過狗媽的一般車友普遍認知是(難騎),因為一大粒車太注重剛性,一台剛性極高重量不輕的車,對於弱雞來說(騎不動)是很正常的事。所以PINA把重量降下來變得和藹可親,是正確的,但是PINA(早就可以做為什麼不做?)所以對PINA這個品牌來講,早買早享受是真理還是個屁?大家自己去想
很多人騎公路車,買車、換車才是他們的真正樂趣。一台恰當的公路車騎個五年十年都是很合理的,對於鈦或者不鏽鋼來說更是如此。碳纖一般都說五年,其實五年之后如何,不是車架壞了,而是你心癢了,不是不好而是你喜新厭舊,把買車當成了古代黃帝三宮六院?廠商自然也就樂得為改款而改款
我常講為了某種目的而改,比如輕量化,最終結果可能是越改越回去。我2003年買的LITESPEED VORTEX如今依然好好的,不輸任何一級碳纖,對品牌商這種以消費來帶動需求的動物來說(是完全無法忍受的)思考一下從2000年到2021除了材質之外公路車真的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破壞式創新嗎?根本沒有。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