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人講過鈦架衡久遠、一支永留傳,真的嗎?對我來說是真的,畢竟在我的蔵車中就有四部是鈦車。但,這幾年騎車的人可能對於鈦車大概只聽過,很少人真的想弄一部來騎,當然也就談不上研究了,這些年來如果鈦還曾經進入車友的視線最有名的應該是淋溼雞的麻花捲事件了,多數人可能沒見過殘骸的照片,簡單一個字就是慘,比碳纖的斷崖殘壁應該不煌多讓,如果你認為金屬車架竟然也這麼脆弱那就錯了,麻花可以從十幾萬砍到只剩幾萬不無道理,因為多數人對於鈦車這個產業並不了解,對於價錢卻無比計較。而問題就出在價錢上。為什麼一大粒鈦架可以貴到三十萬,美國也要十幾萬,而對岸可能只要幾萬呢? 不都是鈦嗎?歐美就應該高貴,而內地車架就是廉價品,這中間有什麼玄機呢?
當年淋溼雞打著美國大廠的名頭價錢卻十分親民,許多視覺系的車友心裡難免癢癢的,麻花打到幾萬有人問我要不要一起團購,我回了沒興趣,早年騎過一部朋友的淋溼雞,看著粗壯的外觀,我心裡想著:這麼粗的6/4鈦剛性應該不錯吧!一上車發現,我錯了,因為和早年騎過一部日本廠牌的鈦車不遑多讓,舒服的會讓我睡著,比雲豹改款前的鈦車都大大不如,據說淋溼的價格把雲豹壓的喘不出氣,我就想了,美國的工比台灣可要貴多了,就算淋溼雞找老墨當工人,應該薪水還是比台灣要高不少,怎麼可能價格比雲豹還便宜呢?直至某位業內朋友說德國也有很多鈦車,而且還是名牌,我傻傻的問了一句怎麼沒聽過?他回了一句代工的,我全懂了
這些年LITESPEED不斷的做特價,除了為了換代(改牒煞)外應該沒有正常的理由,真相是被碳纖壓的喘不過氣。一些美國的鈦廠關的關,不然就是縮小營業規模,相較於碳纖鈦廠是勞力密集產業,大張旗鼓只能找死,但關廠會讓技術嫻熟的工人流失,所以鈦車幾乎就算是末日產業,只適合分眾不適合大眾。LITESPEE沒想過委外嗎?我過去的經歷,它們曾考查過台灣(還是覺得太貴)最后為了品牌他們還是沒有把工作外包,這讓我對自己手中的幾部車有點小傲驕
參觀過鈦郁的車友會相信鈦車是技術和資金密集產業,等閒人玩不起來,但是兩岸都曾經出現過類似單人工廠的家庭手工業,你認為這兩者間的價格和品質應該相等嗎?看過萊斯比的介紹,對它提到的冷焊和太空材料印像深刻,那是在家裡弄個焊條就成的?如果只問價錢,是鈦就好,那貴的人豈非傻瓜,當年黃清志找對岸客製,這些年騎下來,不難清楚究竟這些產品有何差異
PG管和三抽管會是一個價錢,工序越複雜品質就越好,只看外觀都一樣, 窮究本質不相同,就算是代工,為何價錢可以壓到這麼低,這和股市裡主力為何讓你解套相同,主力不是菩薩,無利不起早。你不懂你就會相信大品牌是活菩薩。鈦廠的水深著呢!要便宜,可以,你要做多少台?一萬還是兩萬?只要用料工序少個幾道,和豆腐渣工程相同你也看不出來,你認為金屬斷到捲起來是怎麼回事?
價格有時就是個魔術,有人可以到對岸找人代工一萬多的成本賣你128000,只因它是叫得出來的知名品牌,除非你是業內,不然無法相信品牌的附加價值有多高,至於價格和價值是否相等,那就是常識和心態的問題了,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買到心喜騎完心痛也不是什麼難號人理解的事情,有關鈦的差異和水深已經提過無數次了,但是詐騙集團年年都有錢賺為啥,不是警政署沒有宣導,只因那棵驛動的貪心讓你學會了自我欺騙,最美的風景是人,對做生意的無效。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