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mRZTjs  

最近常有朋友問我:劉大你看到市場有什麼新的產品嗎?我反問這些人:你的新指的是什麼?公路車已經全面導向牒煞,對品牌商來說算是利多出盡,C夾的市場已是他們的囊中物,開拓新的藍海有點難,搶佔市場份額要上刺刀和別的業者拼命,雖然它們用最低的成本淘汰了上個世代的產品,但是公路車沒有AI跨上去自動會騎,新只是可望不可,大家沒興趣花大錢做科研,只有買網軍洗腦消費者,只是現在動輒十幾萬的車架最貴的電變,這些「高」科技買得起的工薪階層有多少,如果騎個車比上個健身房代價差的那麼多,風險卻高得多,真值得。當年NOKIA的名言: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我到要問了什麼樣的人性,花點小錢偷個懶或許還划算,但是一點點的進步卻要花一大筆錢,CP值真有那麼高

 

這個世界的財富越來越集中,中產階級卻一步步在減少,你真認為是正常的,華爾街和有錢人都認為那是自己的本事,但是貪婪真的是社會和國家正確的價值觀?為了不引起民變,他們不斷指鹿為馬對人民進行洗腦,有個笑話,一個女生說要嫁千萬富翁,她男朋友帶他去越南花幾萬換了超過千萬的越南盾,所以你就是千萬富翁了,什麼是數字遊戲,你周遭不一大堆在玩數字遊戲的人,從政府到廠商只要你上當了他就沒事了,一整個我倆沒有明天的劇情,你知道嗎?

 /tmp/php5I4Mlf  

經濟學看待市場叫看不見的手,問題是那時沒有網路沒有谷哥,那時的人沒有那麼高的智商懂得如何利用科技偷機取巧,問題是從政客到廠商都向詐騙集團取經,他們學會了指鹿為馬以偏盖全的技巧,那些人民眼中的真理查証的結果無非就是一個網紅、達人、鍵盤俠的一家之言。當年我寫車架測試被批全是感覺沒有數據,根本是玄學,現在你還有看到誰在寫測試,是不是都是感覺,是不是看起來和公式一樣?當年張壽生辦雜誌,多數車都是向車友借的,常常是今天借了明天就還,不知他是否覺得生不逢時,找到個三步五時在門口踢到箱子的金主,正常嗎?

 

有人問我最喜歡的鈦車是哪部?我回他2000年的LITESPEED- VORTEX。他問我為什麼,一般人可能認為這部車全6/4鈦是鈦車從圓管走向變形管的先河,都對,但是其中有個不為人知的答案是這部車的路感不怎麼像鈦車,和T1SL那種硬梆梆的調性完全不同,如果你有其它鈦車做比較很可能會愛上它,你認為所有的產品是越新越好嗎?非也非也,對製造商來講好只是一種偶然而非必然。就連德國CANYON這種科技造車的廠商亦復如此,2012年的SUPERSIX HM是拓X做的,但是他們代工的每部車都會有這種感覺嗎?並沒有。事實上我一直在想如果那時有PF30這種規格用在VORTEX上這部車可能就沒有那麼可愛了,如果T1SLBSA鎖牙的規格騎起來是不是會更完美呢?所以T1后繼車剛性更好就敬謝不敏了

 /tmp/phpGJBFkI  

只騎碳纖的人可能會覺得時代已經進步到這鋼車應該淘汰了,一支車架1400克幾乎是碳纖的兩倍,爬起坡來應該沒有優勢,理論上確實如此,但公路車並非線性的,把眼光集中在重量上只是廠商的手段,輕當然有好處,但是你的迴轉拉不起來均速掉在15以下,輕的好處你一樣享受不到,更何況輕的前提是要有剛性,萊斯比曾經做過7XX公克的鈦車,CZSTI曾經做過790公克的鈧車,很多人到手之后最終都轉手,輕的好處被誇大了,絕大多數一大粒的碳車強調的仍是剛性,更何況搞了碟煞后再來談輕量是不是有點捨本逐末了呢?

 

二十年前很多人會把鈦鋼鋁乃至碳纖騎乘感的差異做比較,在碳纖當道后這種文章越來越少后來索性不寫了,因為看似幫對手宣傳,但是材質的優點並不止是重量而已,這就是過去文章中我提到倚天劍和屠龍刀的原因,也不是所有的碳纖都能做到輕和剛性,這也是早期狗媽被人唸的原因,只談輕和剛性而不懂什麼是調性,那麼你只能被廠商牽著鼻子走,還以為廠商很專業講的都是對的,那都是想像。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UTUANEE 的頭像
    LIUTUANEE

    剩騎士與只瘋車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