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業內的朋友找我,希望我能說動毛爹幫忙設計一組新的牒剎花鼓,其實除了今年三月車展找了毛爹一次外,大半年下來幾乎沒有連絡,往年我們總會一年聚一次喝喝酒拉滴塞,這二年來幾乎沒有再碰頭,所以,我直接回拒了他,另外還有一個根源問題就是牒煞是一總機制,但是對於輪組來說卻是致命傷,所以花大錢找人設計花鼓CP值真的不高,看起來科技但也就這樣了
當年和DEAN以及幾位車友的聚會上,曾經有人提議找毛爹設計牒剎花鼓,那時DEAN還幾次勸敗要我弄一部牒剎來騎,所以毛爹還真的做了些功課連原始的構思都曾經畫了出來,只是隨著時間過去,他不再提這件事(事實上他忙到根本沒時間騎車了),原因其實我也知道----相對於時間的機會成本,意義不大
過去很多車友喜歡講牒剎不燒框(你騎鋁框幾時燒過),下雨天可以騎車(有誰會在下用天出去騎?光是洗車擦車就不划算了,更何況下雨天牒煞一樣摔,因為車架幾何問題,摔的機率比C夾還大)。任何產品要吸引買氣總得創造誘因,而這些被車友唸茲在茲的理由是不是洗腦的結果我不清楚,但是這再個咒語對業內或者懂的車友來講真的不是什麼金鐘罩鐵布衫,恐怕廠商自己都心虛
過去C夾的框很講求花鼓設計,所以才會有驅動效能和轉動慣量的講法,但是這樣的層次到了牒剎之后真的沒有什麼必要了,由於牒盤的存在,花鼓間距已經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有些廠試圖用偏心框來改善,事實上花鼓問題從9速跨到10速以上之后左右張力比的問題就越發嚴重,一比一的設計幾乎快被所有輪組廠揚棄,二比一為何大行其道?只是到了牒殺出現后這樣的情況根本就是雪上加霜,牒煞花鼓大概都是二比一的設計原理即在此,而二比一在面對牒盤煞車時的強大制動力如何抗扭就成了廠商主要的考量,你想想看如果一個產品的條件限制如此的多,你如何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生路,也許所有的輪組廠都希望有人可以想出來,但是時間過了那麼久大家可能只有繼續等下去,因為科學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只是為了賺錢沒有時間花在燒錢上
所以對於牒煞輪來講只要能夠解決側向和剛性的問題,什麼驅動它是問題嗎?就讓它和重量問題一樣透過材料科學來結束吧!最近廈門的輪組都習慣用碳纖幅條,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在花鼓比較窄的情況下除了寬框寬胎這種非線性的考量之外,怎麼樣在大幅過彎時增加輪組的剛性,碳幅條(注意不是碳絲或者和扁鋼絲一樣粗細的幅條)事實上因為變形量和剛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救了牒煞輪,我個人的看法是與其花大量時間去設計一棵花鼓,必須用極為苛刻的實驗設計才能從數據中檢測出增加的時效(而非比例)下,大概除了財大氣粗想做自有品牌者有這個企圖外,沒有人會傻的這樣做。
當年航翊李總講全碳時代,事實上進入牒剎時代之后全碳才成了真正救命的思維,在二比一的情況下要抗扭,碳纖幅條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剛性增加了重量卻相當可喜,對消費者而言,你賣他貴一點他還覺得你是佛心來著,牒剎傳奇中有些會讓業內覺得可笑但是你也只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牒剎其實造就了牒煞框的另一個市場,只是誰能從這裡賺到錢就難說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