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GzZVns  

如果你懂得趨勢,就算你在市場裡不是主流,大賠的機會不會太高,想想看為什麼碳纖叫做黑金,如果一台車的出廠價一千多鎂,賣你個15-6萬甚至17-8萬,就算廣告費再高,只要賣得好賠的機率有多少,精品願意接手PINARELLO,接手可樂果不是因為他們懂車,因為他們懂人心,懂生意。相反的如果你不是市場的主流就算你是分眾裡的第一,你還未必真的賺得到錢,你可能覺得怎麼你做得那麼辛苦還要一天到晚促銷,賺的可能只是別人的零頭,講現實就是勢不對。

 

品牌從來沒有那麼容易經營,如果策略錯誤,那你的敗亡只是遲早的事,我曾經笑某個我很熟的廠商,我講的是在生存和原則之間XX只在意生存,在品牌和代工之間XX只在意代工,但是,這XX之所以能夠存活的主因。想想看那個以軟擊石品質的X碩,賠了幾十億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只因為他雖然只想做老二,但是掌握住了對的趨勢,可是在車廠中主打金屬車架的經營的卻存活困難。

 

在供給與需求中,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單,那廠商用什麼手段都不會太有人在意,當年有人利用成本和對岸製造的優勢,推了號稱整車三萬多的(碳)纖車,某個同業告訴我那是他家老闆在大陸騎車時順便找代工廠做的生意,某家(玻纖)產品雀屏中選,聽說那車和赤道一樣賣得不錯,畢竟在那個時代碳纖正時興,做為入門車的選擇,這價位沒啥好計較的,更何況它是台灣的世界品牌。但是同樣產品如果重新推一次結果會和之前一樣嗎?不會。原因是什麼?自己去想。

 /tmp/phppdBehH  

一旦消費者一頭熱時,真話對他們來說都是假話或者不想聽的話。有一家美國的鈦車品牌造型優美價格便宜,把雲豹打得胡說八道,雲豹被質疑是暴利。美國的人工很便宜嗎?如果美國大廠可以賣得那麼便宜,雲豹被認為暴利很正常。問題是大家都清楚IPHONE是對岸做的,但是你絕對買不到便宜貨,那這家美國的鈦車廠如果在美國做還賣這個價錢,佛心還是太笨?品牌的優勢,不表示品質也一定有優勢,價格優勢來自哪?事實上美國鈦車在大陸代工很早就存在,2000年某家倒掉的美國廠,貨在大陸到處都是,那時還誤傳LITESPEED是大陸做的

 

大陸鈦車騎起來什麼感覺?現成的問黃清志就知道。他那台客製(含)前叉才三萬多。有沒有價格優勢?有。那有品質優勢嗎?別問我。當年竹科的PETER黃把那台高阿丹代理的美國6/4鈦車拿來給我騎,那個感受應該和現在的黃清志差不多,我一直不清楚為什麼。直到有一年我訪問LITESPEEDBRAD,從他口裡我才知道理由,而那個品質問題,是從鈦郁許總那才搞清楚(為什麼),所以就一個非業內的人來講,我對鈦車做過的功課應該比一般車友多得多了。我不是沒有品牌迷失,我也不是對價格不敏感(誰不想買便宜一點),但是除非我們和阿扁一樣窮的只剩下錢,不然在懂得一切答案之后,我當然不會做錯誤選擇。

 /tmp/phpwPk5fN  

懂得製造的當然會清楚便宜是有理由的。早年我在鈦郁時曾經聴鈦郁許總講談定的某個年度訂單和價格,價格當然是讓我目瞪口呆,一張近萬的單和一台30輛的單不會是同個價錢,理由?一個製程如果同時使用了幾百次,對鈦車這種某些靠人力做的會省多少?流程會快多少?有人算過客製程在流程上的不經濟,應該很清楚理由,但是對鈦車來講除了流程之外,還是材料、抽管次數、熱處理和加工程序種種繁複的影響,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完全不用懷疑的,你聽過美國、蘇聯鈦和大陸鈦的差異嗎?這種簡單的分類中哪個國家的被認為是最好呢?

 

我曾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LITESPEED的採購經理馬可仕曾經買過鈦郁的管材和焊條回去檢測(這是某一年車展時他告訴我的),他也不諱言對LITESPEED來說鈦郁還「不是對手」,你認為他的講法來自於什麼樣的証據?其實鈦郁的品質在兩岸三地應該無出其右,顧SIR曾經傳給我LITESPEED講述它家管材的官方影片,看完之后我清楚和鈦郁目前發展的加工技術是不一樣的。為什麼LITESPEED可以做到又輕剛性又好?這才是做為消費者需要搞清楚的。鈦是一個名相,但是天底下的鈦顯然不是一樣的,就像天底下的碳纖也不是都一樣的。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與公開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