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三個傻瓜這部戲之後有很大的共鳴,不知道有沒有想過為何如此
我自己的感受是,或許這部戲裡所談的情境,是我們當年自己所經歷過的
每個人都有求學的過程,有人是越唸越不是滋味,但是有人卻像是外星人
但是,我個人在看這個問題時,不會和那個校長一樣,把成績看成是重點
如果你把書怎麼才會唸得好和考試怎樣才會考得好畫等號,在這應該是錯的
而台灣的父母親就和我們官員眼中的12年國教一樣,喜歡拿分數來做標準
所以戲中那兩個讀名校然後寄望一朝鯉魚躍龍門的人來說,壓力真的是滿大的
這個壓力不只是因為來自於自己揹負的任務,一方面也是因為家族所給的壓力
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它所感受到的是(責任)而沒有一點讀書本身所給的樂趣
而這個校長的做法不是和所有父權的思維一樣,僵化了知識或文明的價值觀
快樂唸書和唸書快樂
快樂唸書和唸書快樂其實就是書中主角的意識,故意忽略文憑只是在突出這點
這種違背市俗價值觀的做法,其實不過就是在喚醒每一個人你是為了什麼唸書
這讓我想起了過去發生在我女兒身上的兩段故事,可以說是一正一反的教材
我女兒並沒有像很多怕輸在起跑點的父母一樣,很早很早就去上雙語幼稚園
我記得大概是它唸小學三年級時,我們才幫他找補習班,讓他去學學英文
學校都有婆婆媽媽,當然也就有所謂的口碑補習班,而且還是老師建議的哩
我記得我陪我女兒上課時,我對於他那種很感興趣的求學精神,非常的自豪
但是,不幸的是這個學校上第三次課時就要求我坐在他旁邊,說他太好動
因為這個學校似只是喜歡小孩子安安靜靜的學習,不喜歡你主動活潑的學習
這種填鴨方式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可能是非常好的,但是對我來說(就不是)
於是我和那位校長說我們要退學,校長說不退錢,我告訴他說你不退沒關係
我想他大概認為我這種做法傷了他的尊嚴,但是我打定主意,就是不唸了
後來我和我家女王花了很多時間去找學校,而且這一次是一家 家實際去試聽
一方面我們也聽女兒的想法,看她比較喜歡那一家的教學方式,很久才定下來
而這次找的學校完全是用遊戲的方式在學習,我很高興的是,看她學得很開心
這樣一待就是好幾年,直到那個班級面臨解散時,我們才開始幫他找另間學校
後來她轉的那間補習班其實也很好,我覺得老師沒有給學生(太大的壓力)
不過有很多的家長倒是很喜歡比來比去(我在這個部落格早期文章中寫過)
她唸這家時一個很好的加拿大老師叫她BIG MOUTH,但這也造就了他說的能力
所以,她後來從來沒有什麼不敢張口的問題,反而喜歡早到和老師有對話時間
我想這是發生在我女兒身上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整件事應該是一個正面選擇
至於發生在我女兒身上學小提琴的經驗,那就可以算是給我教訓的負面經驗
我女兒很活潑,而她的提琴老師也是一個很有耐心的老師,沒耐心的應該是我
我女兒小時要她靜下來一小時,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學提琴時也是一樣
所以如果上課時間是一小時,她大概有半小時都是被玩掉的,算滿傷學費的
所以為了讓他能夠有比較好的(投資報酬率),我想我應該是給了不小的壓力
於是我女兒在唸國中時就放棄了練小提琴,就算是十五分鐘,他都不想練
我想這個負面經驗應該是在她的心裡面蔵了很久,她不講,做父母的也不說
不喜歡肯定是不可能學好的
其實從小五開始我就不太管她課業的事,所以到高中時她突然想拉琴就有點意外
其實從我女兒的身上看到的和三個傻瓜中想要陳述的,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不同
什麼樣的情況下你能夠學得好,如果你不喜歡,那麼肯定是不太可能學好的
基本上大腦的成長中,情緒的邊緣系統和理知的大腦皮質,情緒永遠在理智前面
大人可以用理智來強迫自己學習,但是對小孩子來說,其實它是根本沒這個觀念
所以很多人用大人的思維,認為我可以這樣你也可以這樣,其實並非正確觀念
講得難聽一些,如果你學到的東西只是用來考試,你認為學的有什麼太大用處
文明或者知識其實是人類從大草原進化的實踐中的經驗累積,它並不是死的
但是現在卻把它當成是決定人生的工具,這不顯得有一些本末到置嗎?
大腦並不喜歡你學得那麼痛苦,你想要學得好應該是要能夠(快樂學習)的
林成之教授這本《大腦不喜歡你這樣》,其實是一本很好的談學習觀念的書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