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liutuanee/1381377179-4613282.jpg)
有人寫e-MAIL給我,談到DT-240這棵花鼓,認為廠商為什麼不用這棵花鼓
基本上過去DT從來沒有做「直拉」花鼓,一直到這幾年來才有所轉變
當然最明顯的例子是DT幫捷安特做的輪組,設計上和MAVIC非常的類似
DT是不是「好花鼓」,可能問了一大票人都會說是,這是指製作與耐用度
但是DT如果要拿來用在輪組上,那就不能單只看這棵花鼓,這是「整合」
事實上很多高手,過去都已經談過DT的偏心距和對側距離的設計上的問題
所以它的設計究竟好或者不好?其實有人在談,我在這就不必多此一舉
DT問題在哪早有人談過
不過,所有花鼓設計不管是一比一或者是二比一,無非都是為了張力問題
但是事實上這種設計本身,設計者自己很清楚,通常是有一好沒兩好的狀況
其實過去曾經有人做過一組左右張力值一比一的花鼓,但是花鼓耳軸距很短
在平地上騎時你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但是用在山路大幅過彎呢?
所以那棵花鼓從開發到現在其實是屬於半停頓狀態,等待偏心框來救它
過去有人用牒子來形容,這種輪組因為花鼓身間距所造成的鋼絲深淺的問題
其實一比一就是牒子很淺的情形,而二比一花鼓則比較屬於牒子深的情況
但是這二者之間談的無非就是輪組騎剩上面「側向剛性」和「縱向剛性」
好的輪組通常會兼顧到側向和縱向剛性,這樣的輪組騎剩穩定度才會高
表面上看二比一的花鼓似乎是比較好的設計,但是左右鋼絲數的差距呢?
很多體型較重的人在騎二比一花鼓,如果是山路過彎時或許都有奇怪經驗
或者說像跑零這樣被認為結構剛性非常好的輪組,對某些人來說卻偏軟
其實對於輪組廠來說,並不是它們不清楚有這些狀況,但是卻很難救
因為輪組和車架其實多半一樣,目標是放在鐘型曲線上面大部分的人
對於那些極少數的特殊情況,他們其實也沒有辦法,系統上早就決定了
這些當然它們不會說,當然你也不用疑神疑鬼的認為自己是買到輪王
輪組設計的原理並不難,但是真的能把輪組做到完美,事實上並不容易
我一直在談一件事輪組好壞是決定在兩件事上,框的剛性與花鼓的效能
台灣過去很多人做花鼓,也有很多人在做框,但是這都是抽離在看好壞
很多人就只懂花鼓或者說很多人就只懂框,對於「整合」並不是很了解
如果要說花鼓的好壞,過去航翊用的PMP花鼓不是好花鼓?應該是吧
過去我記得我寫過一篇我騎BORA和航翊RT-050的比較的文章
我記得那時車店量鋼絲張力時,BORA張力並不高,但是050的張力卻很高
從源頭來整合會比較簡單
但事實上是張力不高的BORA騎起來比張力很高的050要來得好很多
當然這兩組輪組的售價,在當時的價差也差很多,但是是PMP吔!
如果你認為一棵好花鼓用在任何的框上面都應該是無敵的,那就錯了
PMP在做出來時,其實它的功能就已經被決定了,你只能去適應他
這一點對於好的手編輪師傅應該會有比較多的體會,也會有較佳做法
前些日子有人再度和我談到邪惡手編輪,其實我對這組輪子是滿感謝的
因為在那些我不懂輪組的歲月裡面,是這組輪子讓我真正開始懂花鼓的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已經不碰手編輪了,這並不是說手編輪是不好的
而是如果想從源頭上面來整合或者設計一組輪子,應該是比較可能的事
所以對我來說很多的花鼓其實都是好花鼓,甚至我家還被寄放了很多花鼓
如果你拿起來把玩時,確實會為著它的作工與精緻的表面而感到別人的用心
但是對於我來說花鼓做得好與輪組是不是好,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就像之前我們所談到的,花鼓的數據出來時,你想好就只能夠背動配合
就像你的框做得再好,但是如果沒有一棵能夠發揮它戰力的花鼓,也是浪費
有很多人認為國內的花鼓做得不好,其實這個指責多半是指的耐用度的問題
而耐用度的問題又牽涉到用料是不是太軟的問題,這還不牽涉到設計的問題
以我自己來看,國內廠商並非不懂,但是對於自我要求上,確實還待進一步
有很多廠當牌子做大了之後,態度也變差了,這樣怎麼可能做出更好的東西
過去我看某家廠配合花鼓商做出的產品,總覺得有些奇怪,於是問了那家廠
但是我所得到的答案給我的感覺是,這家花鼓廠並沒有用心幫人在解決問題
不要說是設計的花鼓有問題,連給人的答案在我看來,都顯得似是而非
所以,我最後的感覺是為什麼國外輪組廠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國內就只能代工
因為廠商缺少了「求好心切」的精神,對於別人的工作抱持著「應付的心態」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