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依舊談論一王四后時,其實歷史的洪流早就淹沒了過去的榮光
現在的氛圍早就不是羅馬帝國席捲天下,而所有人面對鐵騎望風披靡的情境
除了因為壯哥而打響名號的TREK之外,美加品牌的碳纖車更是一時瑜亮
CERVELO、SPECIALIZED、CANNONDALE不但是環法也是市場上的知名品牌
而處在邊緣地帶的我們,則在無意中捲入了義大利還是美國人會做車的爭論中
其實「品牌戰爭」的背後,我們非但不在邊緣,反而是身陷在戰爭的核心
因為品牌的締造者雖然不是我們,但是品牌的製造者,那個推手卻是我們
不過,不管是義大利人的浪漫,還是美國人強調的效率,早已成為傳統
如何在這些「各具特色」當中,殺出一條血路,創造差異化的價值?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可能性應該不太大,但是德國人卻成為了當中的佼佼者
對於德國人的作為,我喜歡用一個名詞來形容,或許它可以稱為「科技造車」
如果我們也把它看成是義派或者美派之外,那麼另外一個應該叫做「數據派」
另闢蹊徑的科技造車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表示美國人不在意數據,事實上我的理解是「並非如此」
因為我和LITESPEED 的BRAD談時,他就曾經告訴我五通頭管強度多少
不管大家用的單位是什麼,但是數據的意義其實是存在於設計者的腦海中
所以對於LITESPEED來說,每一台車有其定位,也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了
但是在美國當中類似BRAD這樣的高手有多少?是不是一個招牌打下來一大堆?
當BRAD告訴我那一台車的定位是什麼?差異性在哪?讓我知道他是懂車的
事實上你拿至LITESPEED車時,它的每根管子用在那台上,我曾經看過注記
所以我很清楚LITESPEED車的每一台車,用的可能是非常不同的幾支管子
但是也正因為它懂車,所以當ARCHON只做了小幅改款時,我其實是滿失落的
因為,ARCOHN的下一代可能是無疾而終,這並不是因為LITESPEED不務正業
而是要做出比ARCHON要更出色的車,目前看起來「似乎是遇到了瓶頸」
從VORTEX COMPACT到ARCHON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不然也不至於得獎
但是要做到「又輕又強」其實在材料或者做法上,目前看來並沒有太大的可能性
這其實也意味著鈦車架的發展,到這裡想要再進一步,難度可能會非常高才是
對於做車來說,可能做出一台好車不能夠是偶然,而必須是必然,那才叫懂車
因此我不認為過去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找個業內人士掌舵,就能夠做出偉大作品
類似情況,你只能說,他們可以把車做出來,但是「好不好」完全是「機率問題」
做一台好車不能是偶然
當然這也意味著一件事,這個市場裡面真正頂尖的人,佔的絕對是非常小的比例
絕大多數的車只是由一些匠而不是大師級的人,做出來應付市場需求的產品
我個人認為,真正屬於懂車的人做出來的優秀產品,才會擁有那個「價值」
至於品牌在現時代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值不值得買?可能需要再思考
究竟那些在環法中的名駒是車所創造出來的榮光?還是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
車廠永遠希望你相信他們的說詞,但,不知他們所說「可信的成份有多高」
當你真的很清楚什麼樣的方式做出的車才會是好車時,其實不必有多大期待
而當你所購買的成本所得到的是「品牌」價值時,那真的意味是「一部好車」
其實當多數人在爭論那一個國家的人會做車時,我的質疑是「什麼叫會做車」
車大家當然都會做,但是「什麼叫做得好?」,這可能並不像「感覺」那樣模糊
這或許是類似TOUR這樣的雜誌,會用「數據」去說服,想「以正視聽」的原因
但這樣的做法會有多大意義?我想可能做這樣測試的人,完全不能理解的一件事
因為多半的人並不清楚這樣測試「數據」雖然有指向的目標,但是意義是什麼?
多數人只是在「騎車」而並不是「做車」,所以好不好?其實可能只是感覺
對於數據的意義,其實只有做車的人才會懂,而且是真的懂的人才會重視
在某家與德國人合作的廠商聊天中,我知道了德國人目前做車的方式與態度
CANYON與STEVENS的鋁車我都騎過,嚴格說來CANYON可能更要有名一些
但是對於STEVENS的鋁車我可能更要偏愛一些,因為我知道它們是怎麼做的
對於德國人用數據來做車的方式,可能很多歷史的名廠會不自覺嗤之以鼻
畢竟很多德國車廠對「環法」這樣的舞台可能都還算是「後生小輩」,名氣不高
可是當你越騎越久時你就會發現,真的那些「名車」才算是好車?好又是什麼 ?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