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碳纖車輕量化的鼻祖?我記得SCOTT CR1剛出來時,讓人驚豔


但是當ADDICT問市之後,我的感覺卻是薄得像一個蛋殼


 


我的朋友用ADDICT配上LW,雖然我的感覺是它在玩輕量化


但是,他並沒有像很多人一樣,對於每一個零件都在刻意求輕


不過,就算是如此,這台車我騎過之後,完全失去了購買的慾望


 


我記得之前有一支義大利的鋁車,因為管壁太薄而出了點問題


而這台號稱到目前為止最輕的鋁車,其實也是我不碰的車之一


當年我朋友借我騎的時後,說起來為了那個重量,我也曾心動


但是騎過之後,為了那個「非常舒適」的路感,卻讓我產了很大疑問



你看過不良記錄嗎?


LITESPEED有一台號稱770公克的鈦車,當時還是國外車展的話題


在兆美還在代理LITESPEED的年代,由於有人有興趣,於是兆美也弄了進來


而我所認識的朋友當中,就有兩三個人覺得自己體重不重,買了這支車架


 


但是,我的印象中有人用了第一天就開始後悔,為什麼買了這支車架


到目前為止,對於這支車架沒有意見的人,只剩下我在長榮的一個朋友


不過,他之所以可以騎這支車架,只因為他的體重只有五十公斤


 


從單車生活這本雜誌在做「輕量化女王」那一期開始,輕量就始終是個話題


但是不管是輪組的輕量或者零件的輕量,乃至於車架的輕量,其實都有個問題


 


我記得我曾經騎過的一台車上,裝了當時數一數二輕的一個夾器


老實說,那個煞車的經驗卻差點讓我嚇死,因為煞了一百公尺才煞住


我想,如果在平地的功能就已經是如此了,下坡會是怎樣?不難想像


 


在這個部落格裡,很多人都很清楚,我對於「輕」的要求是很苛刻的


我常常在談一件事就是「重量和剛性之間的平衡點」,也就是不只輕還要強


 


因為單純只是輕,但是結構並不強,那麼「變形量」就讓你失掉效能


不單是車架有變形量的問題,輪組也有這方面的問,試問?輕又如何


 


今年三月車展時,我曾經和一家碳纖廠的人談他們最新開發的車架


我記得那時他告訴我,他們可以把車架做到730公克的重量


其實,我對於這個重量的車架並沒有很大的興趣,我問的是剛性呢?


他們的講法是,他們做過測試剛性沒有問,但是強度部分下降了5


這個部分,對於選手來說可能會感受比較大,一般車友可能就還好


本來,這家車廠是美國一家頗大的廠牌的代工廠,而且賣得超好的


但是,這家廠一直希望在重量上面能夠繼續再DOWN,所以他們做了嘗試


 


但是,最後這家廠把它們最頂級的產品交給了另外一家廠去做


我曾經問過這家廠的人說,是不是對手搶了他們的單,他回答:不是


其實,這樣的回答對我來說反而是有趣的,我問他:明明就是為什麼不是



不限重沒問題?


他是這樣說的:要做到對手那麼輕,對於我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但是,對於車架這樣的產品來說,輕如果容易出問題,那麼不如不做


 


一直以來,我一直聽業界的人在批評:某一家廠的人很敢拚、衝過頭


其實去年業界一直在傳,某家廠的車架五通整批都會裂,但不敢召回


為什麼不敢召回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量太大,賠都賠不完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在問我某一支車架是不是有問題,我不能回答


因為按照我所認識的廠方的說法,如果「不限重絕對會有問題」


 


我常常在思索一件事,一支車架如果要到限重,又要賣你很貴,值得嗎?


其實,這樣的車架如果說剛性上面不曾下降,說實在的:我完全不信


而一支車架,尢其是比賽用的車架,是功能重要還是重量重要呢?


 


我認識的一個廠方朋友認為,碳纖車做到八百五十公克就是一個臨界值


所以真正好的車架重量多半是在九百到一千公克之間的,如此,又何必求輕


 


我朋友騎SCOTT CR1很多年,他認為目前為止,這台車的剛性依然是頂尖的


(他騎過很多的碳纖車,裡面不乏最新的一些作品,他始終堅持不想換車)


 


但是對於ADDICT這台車,卻有很多人認為要搭配得好,才能夠有所表現


所以ADDICT就真的是好?而CR1真的就過時了嗎?恐怕是未必吧


 


從最近一些社群網站來看,輕量化的造神運動又開始了,不然,不會有人問這些


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真的夠懂,這筆錢應該是可以省下來的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5CA圖取材自原廠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