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天,和STONE及大樹聊了一下測試輪組的心得


雖然,他們不必然介入輪組的設計與製造


但是,對於騎乘過程中一些實際的感受,卻往往是設計應否變格的關鍵


 



20根與24根的差距


最近試了一組輪子,它的後輪只有20根,可以說偷輕了四根


設計者認為,從結構力學上來講,這20根可以達到24根的效果


但是,過去我是騎過類似設計的輪組,當時用的是24根鋼絲


 


雖然框高部分當時用的是XR-200,而現在用的是RT-050


從理論上來講,由於框高增加鋼絲變短----所以少用四根應該是可以的


因此,這兩組輪組雖然在框高上有差,但是在表現上應該不會差太多


 


實際測試的結果是,的確設計者說的沒錯,兩者表現---相去不遠


但是STONE和我一樣,都有一種感覺----剛性OK,但是表現上無法讓人驚豔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我想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來自---驅動效能上


 


其實這種情況就象POWER大的人可能覺得跑零分的爬坡效果


比那些雖然輕但是剛性不足的碳纖輪,感覺上來得好----是一樣的


因為剛性不足的碳纖輪在驅動上,常常會出現LAG


但是跑零雖然在重量上不具備優勢,但是在剛性卻好很多


由於動能沒有多少的損耗,反而感覺上效果要----來得更好


 


偷輕要偷得有道理


所以你說差這四根沒有差嗎?這就是日前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你是要偷那二十幾公克,還是你不偷那二十幾公克,但加強驅動效能


 


事實上,對於輪組來說,只差那二十幾公克不能說是沒有關係


但是越重的框可能這樣的感覺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明顯


但是如果框越輕時,可能那個差異性就會出來了


 


講得現實一些,為什麼過去手編輪多半都是用323交叉


其實越多的鋼絲代表越多的人來分攤重量,那麼效能自然就會好一些


少了四根雖然效能一樣,但是顯然多了四根之後,效能會提升


 


所以,對於這組輪子的解法目前應該只有幾個方向可以思考


一個是增加鋼絲的數量,一個是用比較粗的鋼絲最後一個就是換框


 


當然如果以換框來說,可能在效果上會比較立刻而直接一些


但是,這同樣是一個理論值,必須要試了之後才知道


 


所以,輪組在設計層面上你越談科技化之後,其實思考的複雜度越高


類似這個新開發的輪組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應然和實然之間的差距


 


過去我們對於輪組的知識和要求往往是粗糙的


但是,隨著LEWLIGHTWEIGHTCORIMA MCC這樣的輪組越來越多後


當你發現輪組可以更精緻之後,沒有人就再會走回頭路


 


過去我們強調有所謂全功能輪,但是現在你在環法中看得到嗎


所謂的全都行,從比實的角度來說---最後似乎成了全不行


 



 


結構決定驅動效能


 


輪組在碳纖化之後,那種斤斤計較的情況,顯然是必要的


但是就象我們之前一直在談的一個問題---「又輕又強」


蜍了在材料強度上,選擇不同材料可以造成加分的效果之外


另外,在結構上面動腦筋,可以看得出來已經成為輪組設計的新潮流


 


但是從學理轉化為實際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的簡單


在測試上來說,人未必是最好的,人的「感覺」對測試來說更是粗糙的


 


但是,如果象我和STONE體重差了二十公斤,騎起來的感覺卻---幾近相同


那麼你說,這四根的差距在兩個人身上卻看法那麼一至----不能不說是問題吧


 


事實上體重6585在驅動的POWER不可能是相同的


因此,這四根在結構上面的作用,不能說不比原設計者要來得大


 


當然大樹也提到了邪惡手編輪的問題,這其實也是一個結構力學的表現


24根為什麼可以達到32根可以有的效果,其實這是「編織法」的功勞


 


如果你想象一下,你的手編輪綁上魚線和沒有綁魚線效果上面的差異


那麼編織法,你可以想象是放大了數倍效果的魚線,驅動效能自然提高


 


可惜的是編織法是很好的結構,但是卻很容易形成應力


這也是為什麼邪惡手編輪,雖然很多人說好,最後卻被放棄的原因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TUAN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