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碳纖框在減輕重量上面,具有絕對的優勢
但是要把框做得輕,,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碳纖框的問題,並不象表面的碳纖紋路一樣那麼簡單
其實國內一直很缺少人談有關於碳纖框的問題
因此,很多人以為碳纖框長的一個樣子,所以就沒有什麼差別
其實碳纖框就和碳纖車架一樣,好壞之間的差別非常的大
碳纖框好壞差很大
之前有人問我說,ZIPP303從側向壓下去,要比航翊板子感覺上硬
他想知道,航翊一直對於他們的製程非常有信心,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
這個問題,如果換成是廠商,一點都不難回答
基本上碳纖成形有很多種方式,最簡單的是吹氣,其它還有發泡、爆炸----
航翊用的是吹氣,所以最後必須把裡面的氣袋拔掉
但是ZIPP用的是發泡並沒有這個問題,而那個填充物就留在裡面
所以,當然你在按的時後,裡面因為有填充物就比較硬啦
但是既然這個做法這麼好,為什麼還是有人選擇吹氣式呢?
因為你想嗎,如果密閉空間之中有物體存在,是不是溫度更容易升高呢?
所以如果你不能解決那個升溫的問題的話,這個燒框的風險是不是比吹氣更大
當然選擇不同的方式,其實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偷輕
偷輕有很多種的方式,但是真的有本事的偷輕,卻絕對是個秘密
如果大家過去看我所寫過的文章就知道,航翊的SUPER就是一個例子
你已經用到了到目前為止幾乎可以算是最頂級的碳砂了
為什麼重量還不是那麼容易降得下來呢?其實這就是問題所在了
有本事的偷輕是祕密
因為你要偷輕,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原來這個框的剛性
所以,偷輕就象做車架一樣-----只在不影響整體剛性的情況下偷
一些車架廠為什麼做了那麼久,還是在那原地踏歩
甚至想盡辦法要去偷同業的技術,其實就是因為找不到那個訣竅
我記得,之前航翊李總有提過,某家廠為了拿到這方面情報
從航翊這裡挖人,甚至把某些資料都帶走的事,目的也在此
其實最簡單的偷輕不是象航翊這樣,大費周章,最後才得出結果
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就是做單層框,做薄一些
之前網路上一直在推國外某家廠的框,二百多克確實很輕
我當時也去弄了那麼一組,想要帶給航翊,看看它們是怎麼做的
結果航翊李總拿起來,只說了一句話,單層框,沒什麼了不起
後來果然聽說,這組框會燒,進的人處理了很多組燒框問題
大概也因此,這組原本被視為是神輪,可以編到八九百公克的框逐漸沒消息
做個單層框輕不叫本事
其實偷輕最札實的方法,除了材料之外,有很大的部分在製程
但是,原意在這上面用心的廠商,或許是因為費時,其實並不多
(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航翊沒做SUPER重量就可以壓到300,但是其它廠商卻依然只能做到350甚至更重呢?)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一件事,除了LEW之前的磞纖維之外
雖然國內很多廠商都「號稱」可以做到一公斤左右
但是如果你看的只是「重量」那就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如果你問的是「剛性」那麼很顯然最後就話接不下去
因為消費者或許不知道你框輕是怎麼來的,但是用了總會知道
但是要到消息擴散開來,輪子大概也賣了好一陣子了
我曾經聽過一個朋友開玩笑的告訴我說:你只要找五個人就可以去推銷一組輪子
因為你只要在社群網站找到五個不同的代號,就可以聯手拉抬了
反正現在誰也不認識誰,只要隨便互相唱和,就可以得到廣告的效果
不過,資訊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消息傳播的快,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得到
在零異網站上面一個品牌死了,馬上換另一個牌子,換湯不換葯的例子
其實,碳纖框的偷輕決對不是那麼簡單,原因就在剛性和燒框上面
在我所掌握的情報上面,其實我一直知道,多半廠商偷輕就是想辦法做薄
但是做薄之後,如何要維持住剛性呢?這個就必須在整體上下功夫
也就是說那個是從結構設計上面來想辦法-----那就是花鼓的問題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