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過去有人問我,要了解一組輪子難嗎?我會說:是的
但是,現在如果有人問我相同的問題,我會回答:不會
為什麼在經歷了這麼多年之後,我的回答卻是如此不同
我想,那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經驗
我曾經在台北自行車展場中,快速的走過很多的攤位
造成身旁的小郭的質疑:劉大你都看過了嗎?
歐,是的,我都看過了,不過只是那麼一眼而已
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樣去看輪子?其實如果還原回來輪子的結構很複雜嗎?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一件事,一點都不。因為不就是鋼絲、輪框和花鼓?
但是問題就來了,既然結構不複雜,為什麼做起來卻那麼不多
其實「差異化」就是其中最大的關鍵,而這就是需要「解構」的地方
有人問我:輪組當中最不需要留意的部分是哪個?最重要的是哪個
其實,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未必好答
因為問題最小的部分可能是鋼絲,最難的部分應該是花鼓
但是可以造成輪組整個結果改變的,卻是大家未必想到的----輪框
而且,就以用的鋼絲而言,SAPIN和DT在性質上,就不相同
SAPIN比較有彈性,而DT則比較有剛性,編起來會有差別
而且如果在花鼓設計上出現直拉或者勾頭的差異時,結果也會改變
所以,你也不能說鋼絲是最不需要擔心的地方
而是相對來說,鋼絲可能讓你不需要那麼擔心
輪框為什麼重要?
輪框從現在來看似乎不怎麼難,因為材料上不過就是鋁和碳纖
但是光是鋁和碳纖其實就是「差異化」的那部分了
如果我們不談材料上面的差異
光是「重量」問題,其實就會造成非常大的不同
鋁框因為高度和用料多少的問題,一般來說重量會是多少?
雖然目前有廠商做得出來大概三百二三十的鋁框,但是剛性呢?
如果以大家目前用得最普遍而重量上較輕的XR-200來看,也要近400公克
但是如果換成碳纖框呢?以目前最輕的來說,大概可以做到210-220
你認為驅動一個在重量上幾乎差了一倍的東西,那一個用的力氣比較多呢?
這或許就是這個章節----框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的關鍵
因為如果框輕了,那麼鋼絲有沒有必要用那麼多呢?有沒有必要用那麼粗呢?
如果鋼絲沒有必要用那麼多那麼粗,那麼花鼓有沒有必要做得那麼粗壯呢?
你會發現,解構之後,這或許是一個連瑣效應,產生了很不一樣的變化
雖然很多人不喜歡用管胎,擔心騎出去破胎之後,很難處理
但是,光從重量上看,這兩者之間誰有優勢,其實就很清楚了
鋁框何以沒有優勢
所以,相同的問題,為什麼鋁框在現在的比賽中沒有優勢,甚至不被使用呢?
你想一想如果框重就四百多了,那麼驅動所需要的力量是不是要更大
而為了達到驅動的效能,那你用的輻條是不是就不能太細?
如果輻條要夠壯,那麼你的花鼓是不是也相對來說,不能偷輕?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是這組輪子無法輕得下來
其實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驅動效能要好,多半採用直拉的設計
而「直拉」在固定上是不是要更好的結構,我想應該是的
( 想一想看,我過去所寫的那個放在箱子都會壞的EUEUS花鼓,或許就是因為用料不佳,無法承受那些鋁輻條長期來的張力?)
所以,直拉的花鼓的設計會因為框的用料問題,而有不同的考量
所以想要鋁框的花鼓變輕,,幾乎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最後呢?只能在花鼓殻上偷個輕,此外大概就是在輻條材質上想辦法
想想看,為什麼瞎貓大概是全功能輪組中最輕的了
但是為什麼到頭來仍然輕不到那裡去呢?不就是因為那個無法偷輕的框嗎?
所以,除非金屬材質在製作上有更大的突破,不然碳纖的優勢將---繼續存在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