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友WILLIAN那天帶著他的卡鞋和數據來到我家樓上
我問他:既然你都已經做過FITTING而且車也騎了那麼久,還有什麼好疑惑的
他告訴我,看過我過去所談的一些案例之後,他只是想求些心安
我和他開了個玩笑,心在你身上,要安也是你自己來安阿
他說:反正東西都帶來了,你就「順便」看一下嗎!
於是他翻開了原本做的數據,讓我在量身車上進行了一定的還原
我問他,你用的座墊是那一張,我想看一下,手中有沒有那張座墊
或許是幸運吧:他告訴我是SLR165,剛好我那正有一張,於是就裝了上去
上管長、高低差、龍頭數據乃至於座高,其實測出來的和原本的「幾乎」一至
但是,我問他,你覺得你目前騎乘的感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嗎?
他告訴我,他覺得他的上半身,尤其是肩膀的地方有些出力
但是從他背部角度所做的測量值來看,他的高低差沒有大到必須肩膀出力的地步
因此,我的懷疑是他在車上的重心位置應該不是那麼的正確
其次,他的座墊支撐似乎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他看起來廋廋的
但是在快速踩踏的過程中,感覺上扭動並不算太正常
怎樣才能輕鬆騎
因此,我逐漸覺得他的原始數據,可能得做一些的調整
於是我更改了他原本的數據,不過我並沒有更換它的座墊
調整過之後,我問他: 你覺得現在和之前的設定,有不同嗎?
他回答我:上半身出力的情況似乎變小了,但是肋骨還是有些不舒服
於是我把龍頭長度,調回了原有的數值,但高低差做了一些小修正
雖然在騎乘上,他並沒有採行所謂立骨盆的方式
但是,我要求他在巡航時,必須要是膝蓋、肩膀、手肘、手腕放鬆
這次的騎乘似乎有一些的久,他很認真的換了好幾種把位
他告訴我,他覺得那個感覺似乎快要完全倒味了
不過,他覺得膝蓋部分,還有那麼一點點出力的感覺
於是,我認真的考慮,那應該是座墊上面的調整問題
於是我先換了一張SAMMARCO 的ZONCOLAN讓他試
順便也再度看了一下,他在拉高回轉時,騎乘姿勢的問題
他告訴我: 感覺上,似乎有好那麼一些些,但是踩踏上還是有那麼點不對
我個人的判斷,應該是他在髖骨支撐上,似乎還有一些的不足
導至於,在騎乘過程上,必須要用到其它部分,來扮演相同支撐的角色
於是,我決定再換張座墊給他試一下
座墊不對影響設定
看得出來,他很滿意於最後這一張的座墊,直覺的懷疑---是不是太舒服了
再一次,他很認真的用了各種把位,來確定這個設定是不是正確
這當中,我只是看著他汗流浹背的踩踏,但是他似乎並不覺得累
這時,放在他背包裡的手機似乎響了很多次,但是他執意沒去理
最後他告訴我: 劉大,好想把這一台車騎回家
我提醒他:這台車是騎不走的,應該說「是這個設定吧」
其實這件事,也印証了: 你只有座得住才能夠騎得輕鬆
就象我在過去所一直強調的一樣,正確的座姿,其實是三點定位的
而你的座墊最寬的部分,其實承擔了大部分你身體的支撐角色
只有你趴下來的瞬間,那第三點才會比較用到力量
因此,一張座墊選擇對或不對,對於設定固然有影響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你的「騎姿」乃至於「騎乘角度」
好友WILLIAN的情況,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一件事,正確的FITTING事實上是建構在
------很多正確的細節之上,所得出來的結果
好友PIET希望我多談一些有關於座墊的細節
我想我就用這一篇文章,來回應他的這個要求
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比一個真實的例子更可以說服人的了
文章是智慧財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淺綠色兄回文
差一點真的差很多!
自去年中拜訪劉大討論了單車的設定後,
期間也騎了3~4000k,還上了武嶺,
雖然我也算是那百分之二十的一員,
總算車還勉強能騎,不至這痛那痛的。
今年一月二女兒出世後生活更加的忙碌,
能騎車的時間少之又少,但還是去參加了NS300K,
到折返點時右膝後方開始疼痛,勉強於關門前完賽。
回來之後想來想去後認為是因為右腳踝沈下去,
造成右膝後方的筋過度拉扯而受傷,
又開始思索是否該做一些"微調",
於是只把三個地方調整了"5mm"
1. 座高上升5mm
2. 座椅向前移5mm
3. 卡片向腳趾移5mm
這個改變後騎了約100k,爬升約1000m,覺得:
1. 股四頭肌超痠的(原本是不會痠的)
2. 左右小腿肚(不確定是不是叫腓腸肌)有嚴重的抽筋感
(初步判斷是卡片的位置在搞怪,先移回試試)
很神奇,才差5mm怎麼差這麼多!